以数字技术促进健康服务完善的理论与路径探析

0

张颖熙 谭诗异 申 奥

摘 要: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健康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内容,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健康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了健康服务的数智化发展。本文系统阐释了数字经济赋能健康服务的理论内涵,围绕“健康服务质量、健康素养、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价值”四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数字经济促进健康服务完善的路径机制。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健康服务,重在加强数字健康治理,推动“价值医疗”落地,完善数字化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支撑,推进医保支付改革以及提升居民数字健康素养。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健康改善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在人口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方面。健康作为最基础的人力资本,是人口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提高健康人力资本水平是积累人口质量红利、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世界各国均将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驱动、提升综合实力的主要手段。数字技术在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供实时、便捷、高质量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大健康领域深度融合,2015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从宏观层面上不断推进数字经济与医疗健康领域融合。本文结合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系统阐释数字经济赋能健康服务完善的理论内涵,深入分析数字经济促进健康服务完善的路径机制,进而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数字技术赋能健康领域的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可以看作是通用技术带来的“创造性破坏”的结果。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不但改变了原有的基于人力和畜力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创造了新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无孔不入”的渗透性。事实上,无论是蒸汽机技术,还是数字技术,它们都是自动化技术对于人力劳动的替代。理解自动化对经济价值创造的影响需要从价值链的投入开始。数字时代,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广泛运用于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能够在“看不见”的流通中创造经济价值。价值链的投入回报通常基于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由投入能力与相对稀缺性共同决定。

在医疗服务供给中,服务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医疗决策的投入与质量。纵观历史,医疗服务经历了从传统医疗到循证医疗、再到精准医疗的更新迭代。20世纪以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医生自身的医术水平,很少依赖于技术或第三方力量。医生作为患者的知识代理人,通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和临床经验获得患者信任,帮助患者确定相关医疗服务流程。彼时,医生是医疗服务价值创造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发展,X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新的医学技术和方法开始被大规模应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了“利用评估”计划,构建了关于医疗服务强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准(IS/SI标准)。如果患者不符合IS/SI标准中的一至两个条件,那么医生就会亲自介入,为治疗提供进一步决策。由此,传统医学开始向循证医学转变。循证医学的医疗决策取决于临床研究结果,而非医生的经验,因而大幅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循证医疗开始向精准医疗过渡。利用大数据挖掘信息的功能,医生可以从病人的电子病例中提取相关信息,以此预测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进而为病人量身定制诊疗方案。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不仅能显著提高诊治效率、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显著降低社会的健康支出成本。

二、数字技术促进健康服务完善的路径分析

(一)数字技术赋能健康服务质量提升

数字技术有助于重塑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管理效率。大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Web1.0时代,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为代表的Web2.0时代,以及当下以短视频、直播等实时交互传播形式为主的多媒体时代。与传统的线下诊疗相比,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拓展了健康信息来源,增加了服务供给,打破了时空界限,提高了服务半径,能将优质的医疗资源配置到相对落后的地区,有助于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患者通过线上问诊,不仅节省了就医成本,加强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还能为线下就诊分流,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

数字技术有助于降低医疗保健支出成本,提升医疗系统管理效率。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可以减少重复检测,及时发现错漏,降低资源浪费,从而大幅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经济效益。一项对电子病例系统(EMR)的价值评估发现,充分利用电子病历,在预防和管理慢性病方面,每年可节省约1390亿美元医疗支出。此外,数字技术在医保方面的应用也为医疗卫生系统降本增效作出巨大贡献。2014 年以来,我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就医效率。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持续改革,多地陆续开展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付费或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付费试点工作,以推动医院主动关注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

(二)数字技术赋能居民健康素养积累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得、加工和理解健康信息,并用以做出恰当健康决策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当把这种能力应用到互联网空间时,就衍生出数字健康素养,指的是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以维持或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能力。数字健康素养包含了四个维度:一是功能性维度,使用技术设备成功读写健康信息的能力;二是沟通维度,在网络社交环境中与他人进行健康沟通时的控制、适应和协作能力;三是标准维度,评估通过数字生态系统共享和接收健康信息的相关性、可信性和风险的能力;四是转换维度,将来自数字生态系统有关健康的信息应用于不同环境的能力。

通过使用互联网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包括在线积累健康知识、获得患者赋权感等。据调查,定期从门户网站浏览健康信息的人,其健康素养比不经常浏览健康信息的人要高,而数字健康素养越高,越容易提升疾病自我管理等。此外,数字健康素养高的老年人更认可网络健康信息对于提升自身健康的效用,也更愿意从网上获取促进健康的资源和知识,进而加强健康管理意识,拥有更健康的身心和幸福感。在数字技术时代,一个人必须具备必要的数字和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健康管理并获得持续的健康和福祉。

(三)数字技术赋能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在数字化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逐渐迈向数字老龄化。据统计,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网民的年龄结构逐渐呈现老化趋势,《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人,占网民整体比例达11.5%。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数字老龄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人口老龄化 ,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与老龄化的概念抽象,它突破了“技术与社会”的结构屏障,呈现出从适应技术到参与社会的概念递进与理论推演。具体来说,数字老龄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数字时代老年人适应新技术以及技术服务适老化的过程;二是数字时代老年人全面参与社会和社会赋予老年人机会的过程。

数字老龄化彰显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理念,是落实“健康、参与和保障”的重要手段。当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养老助老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迭代,数字技术适老化的实施也会遇到诸多障碍。未来,如何弥合“数字鸿沟”,消减城乡之间、家庭代际之间的健康差距,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是数字适老化亟待突破的领域。

(四)数字技术赋能医疗服务价值转型

数字技术推动医疗系统升级,加深了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现实中,“以治病为中心”的健康观念早已过时。许多研究表明,健康不仅是不患病,更是一种功能良好的状态,而获得健康最好的方式是预防。因此,健康服务不仅要关注患病者和失能者的健康需求,也要关注机能良好人群的健康需求,从而形成以“健康优先、预防为主”的新观念。2016年,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相关部门发布的《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指出,中国医改的核心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服务模式,即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服务,赋予患者更多权利。如果说在传统医学时代,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那么,在精准医学时代,患者将是医疗服务的核心。2006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医疗”的概念,旨在研究如何用相同或更少的资源,解决患者更多的健康需求,以获取更好的医疗效果和社会价值。“以价值为导向”能够激励医疗供给方关注患者健康、改善医疗质量,从而实现低费用、高疗效。

数字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了健康理念从“治病”向“健康”转变。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慢性病患病往往周期长、难治愈,因此,要加强慢性病预防与管理,而管理的重点在于健康数据的处理。电子健康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抓取与匹配,可以精准定位“慢性病高风险”个体,提示医生将其纳入患者来管理,形成慢性病筛查服务闭环。

三、以数字技术完善健康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化健康治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出台,推动了健康管理向健康治理的转变。健康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化主体通过相互协作来优化健康相关要素,从而优化公共健康服务的行为。以数字化推动健康治理有助于实现健康治理的标准化、效率化和公平化。加强数字健康治理,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框架与实施路径,建议成立专门的数字健康统筹委员会,落实具体职责,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健康服务发展战略。二是要明确数字化健康治理内容和标准,包括数字化技术在医疗主体之间协同的治理模式、具体需求设计以及医疗卫生制度的监管和伦理问题等。三是要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数字健康治理,实现数据信息的内部共享。

(二)推动“价值医疗”模式落地

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体系,有助于医疗价值服务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推动价值医疗落地,首先,构建以价值医疗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医疗支付领域,构建总额预付制形式下的按价值付费方式,进一步实现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在医疗服务领域,建立多维度价值评价标准,细化诊前、诊中、诊后等分级评估标准,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其次,大数据驱动下的价值医疗转型需要打破医院“数据孤岛”,积极推行EMR标准化,推动医院间患者生命体征、影像报告、药品使用等基础信息联动,建立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数据长期获取、储存和运算的能力,大力推动临床检测和患者信息的科学应用,补全健康信息使用中的法律缺失,突破技术瓶颈。

(三)完善数字化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支撑

当前,针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应加强数字技术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支撑作用。首先,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对生育养育服务的支撑,加强出生婴儿缺陷综合防控,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建议打造全病种、全生长发育周期的儿童健康服务智能平台,推动儿童疾病早筛、生长发育测评、健康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其次,要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数字技术适老化建设,扩大适老化终端产品供给,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将适老化设计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不断提升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普及率。

(四)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改革

当前,我国医保支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医保基金有限性与医疗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因此,“管用高效”成为我国医保支付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进医保支付改革,首先,探索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分类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其次,推动按疾病诊断相关组别付费(DRGs)与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全面推广与融合。逐步扩大DRGs与DIP的分值统一范围,在技术支持、绩效管理等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的分组方案和融合模式,建立DRGs/DIP融合工具的激励机制,引导合理诊疗和分级诊疗。第三,推进异地门诊慢特病试点建设。逐步实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异地慢特病费用直结,推进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完成流程梳理与系统改造工作,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提升居民数字健康素养水平

数字健康素养具有推动数字健康技术落地、改善居民健康水平的作用。然而,不同人群的数字健康素养差异较大,将进一步加剧健康差距。为提升居民数字健康素养,首先,要加快农村、偏远地区等数字健康硬件建设。加大政府统筹与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村、偏远地区等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健康管理培训的补贴力度。其次,加强社区活动中心数字健康知识与技术培训,特别是设计为老年人服务的数字技术课程,缩小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再者,鼓励学校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引导其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及就医方式。

(作者张颖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谭诗异、申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