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23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中国克服内外部多重挑战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科技政策加快扎实落地,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随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等科技资源投入的连续增加,中国科技产出实现了数量持续增长和质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2023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3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R&D经费投入强度(R&D/GDP)达到2.65%(见图1)。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2259.1亿元,增长11.6%,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从2019年的6.03%提升至6.77%。
(二)公共财政中科教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2023年,公共财政中的科技经费支出10823亿元,较上年增长7.9%,增速比2022年增加4.1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3.9%左右。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持续增加,从2022年的39455亿元增至2023年的41242亿元,增长4.5%,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14.5%左右。
(三)高技术产业投入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9.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1.4%,高技术产业依旧是重要投资领域。此外,据国际市场分析机构Dealroom数据,在全球市场下滑背景下,2023年中国创投资金规模虽略有下滑,但相对于全球最大创投市场美国的比重从2022年的24.2%升至2023年的32.2%,稳居全球第二大创投市场。
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总体上看,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为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位居第12位,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创新大国地位进一步牢固确立。
(一)市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从市场主体数量看,截至2023年末,中国各类市场主体共有18400万户,比上年增长8.9%。其中,企业占比增至31.67%,较2022年上升0.41个百分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从市场预期看,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平均值从2022年的50.53上升至51.1,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另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采咨询联合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采购经理指数(EPMI)显示,中国EPMI平均值从2022年的49.56升至2023年的52.96,整体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持续提升态势。
(二)技术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从市场交易规模看,2023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6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见图2),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从交易合同数量来看,2023年技术成交合同数为95万项,比上年增长23.4%,增速比2022年扩大8.5个百分点,交易活跃度持续增加。从单个技术合同交易额来看,2023年技术合同平均交易额为647.1万元,比上年增长4.3%,技术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知识产权使用费贸易总额为5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10亿美元。
(三)科技创新布局持续优化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体系布局日益完善。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成效显著,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引领作用更为突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3年,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已分列全球科技集群第2、第4、第5位,辐射带动泛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持续推进,进一步增强国内科技创新活力。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三、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有力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
(一)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和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23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92.1万件,同比增长15.3%,占三类专利a
a 三类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比重提升至25.2%,专利结构逐渐优化(见图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69622件,占全球的25.6%,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中国期刊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首次排在世界第1位,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一。此外,得益于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近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2023年为16.2万元/人,比上年增长5.7%。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机制、农作物耐盐碱机制和玻色编码纠错技术发现等一系列基础研究重大突破有望推动基因世界认识、产业发展向前大大迈进一步。中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光通信、高速铁路等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生物育种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展中国首次地外行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投产,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实现量产,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攻关成果纷纷投入应用(见专栏1)。
专栏1 2023 年中国重大科技突破代表性成果
大型客机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其设计研制带动了数千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群体性突破。2023年5月28日,C919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标志着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线贯通,中国国产大飞机产业全面“起飞”。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称为“人造太阳”,集成着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条件下各种尖端技术,事关人类实现“能源自由”、探索宇宙奥秘的远大事业。2023年4月12日,中国“人造太阳”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计算机被誉为“计算机领域的核武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高斯玻色取样和图论之间的数学联系,完成对稠密子图和Max-Haf两类具有实用价值的图论问题的求解,相比经典计算机精确模拟的速度快1.8亿倍,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
从企业科技投入看,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强,全年合计投入研发资金1.6万亿元,整体研发强度提升至2.21%。中国大陆共有679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500强,上榜数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企业孵化器数量看,截至2023年底,中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1606个,较2022年底增加200个。从产业发展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46.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至5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10.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1.2万家,科技产业快速壮大a。从科技服务业看,2023年中国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业以及新技术与创新创业相关服务业营收规模为75515.8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2022年扩大2.9个百分点。企业在科技项目投入、组织和服务等方面的参与度不断提升,“科技—孵化—产业—服务”创新链持续优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系统支撑。
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明显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202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9.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7%,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2%,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30%。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持续推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带动制造业高端化进程。2023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飞机制造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23.5%、10.8%,显著高于制造业平均5.0%的增长速度。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5%,较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品牌知名度稳步提升,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23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品牌入选数量(48个)首次超越日本(43个),居全球第三位。
制造业智能化持续推进。2023年,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10.3%;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0.0%、20.5%。从制造业智能化成熟度看,2023年达到智能运营和创新发展水平(L4~L5)的领先企业占比较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达到22%,处于数字底座建设水平(L3)的企业比例下降了13个百分点,处于局部建设水平(L2)的企业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处于单点尝试水平(L1)的企业比例减少了3个百分点a。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建成了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灯塔工厂”总数的40.5%,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绿色工厂、园区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2023年度新认定绿色工业园区104家,比2022年增加57家;新认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5家,比2022年增加93家。
(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中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和17%b。2023年,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c。
2023年,中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d。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31.8%,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9.2%;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0.0%,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服务业对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凸显。
(三)未来产业培育成长
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方面也开始起步。例如,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已建设近万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采用率已达15%,尤其在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等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率增长较快。低空经济有望进入加快成长期。2023年,中国通航企业达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a。
2023年,受疫情后经济恢复等因素影响,企业创新和创投市场活跃度仍在恢复之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苗头有所显现。一些领域和环节的进入壁垒仍然存在,限制了市场化力量释放新动能。科技供给、人才培养与使用等方面仍有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需破除,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待增强。面对全球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以及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形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本文节选自《中国发展报告20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著,中国发展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版,202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