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0

 胡燕妮 王李祥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依托本地创新、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依托自然资源基础、实体经济基础、民营经济基础等典型发展模式。但是,在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规划盲目跟风、区域数字鸿沟、区域衡量方法不明、虹吸效应差异大等问题。对此,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协调区域布局,推进有效核算,培育数字人才,促进地方数字经济特色化健康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关键词:地方模式;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一、我国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三种主要模式

近年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各地纷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探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举措。超半数省市明确成立数字经济联席会议、数字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等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落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浙江、福建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北京、上海、福建等地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50%。经过长期实践,地方数字经济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发展模式,即实体经济牵引第二产业先导模式、民营经济激活第三产业发展模式和自然资源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浙江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达,有利于优化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图/中新社 

(一)实体经济牵引第二产业先导模式

山东、广东、福建等工业大省,依托实体经济优势深挖数字化应用场景,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变革。

一是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跨行业跨领域(以下简称“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最高发展水平的代表,广东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目前培育了树根互联、工业富联、华为、腾讯等10家国家级“双跨”平台,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山东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7家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总数全国第二,有效构筑了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力军,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提质升级。山东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池”和服务商“资源池”,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广东选取广州、珠海、汕头等14个城市,开展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福建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专项行动,建立数字化转型科技特派员机制。2023年10月,山东、广东、福建各有两个城市入选工信部与财政部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共30个),面向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和方案供给日趋丰富。

(二)民营经济激活第三产业发展模式

浙江、江苏、上海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着力优化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平台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以制度保障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浙江出台“民营经济32条”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和政府采购倾斜等。江苏重点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提升民营企业实力,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上海发布新“20条”政策措施,大力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数据显示,浙江、江苏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分别达108家、89家;上海入选民营企业数量排在第七位(18家),在直辖市中仅次于北京(24家)。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旺盛,带动数字领域初创企业持续涌现。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护航平台企业“大显身手”。浙江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江苏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打造适合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近年来,浙江、江苏、上海营商环境指数均位列全国前十名,催生蚂蚁科技、淘天集团、寻梦信息技术、网易公司等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十强企业,催生一大批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超大型电商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商贸服务业实现高水平数字化变革。

(三)自然资源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贵州、青海、内蒙古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传统产业薄弱,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偏低,发展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不足。但近年来,在自然资源和政策条件支撑下,走出了一条符合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发展之路。

一是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构建成本优势。例如,贵州年平均气温为16.2摄氏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以上,有利于减少数据中心降温、除尘成本。数据显示,贵州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指标平均比其他地区低0.1—0.4。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冷凉干燥,年平均气温为3.7摄氏度,大数据中心制冷用电低于全国平均用电量的40%左右。内蒙古日照充足、风能资源丰富,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和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绿电使用成本全国最低,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电力资源的硬性需求。

二是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布局,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东数西算”是把握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机遇期、构建算力新格局的系统性工程,贵州、内蒙古都在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青海也提出“争取2025年前,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同时,数据中心对本地产业链的汇聚牵引效应逐步显现。例如,贵阳贵安围绕数据中心集聚的特色优势,积极建设云服务、数据清洗标注、互联网数据中心运维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预计到2025年,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聚区关联产业集群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二、我国地方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一)盲目跟风问题严峻

一是跟风“上马”数字经济项目。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实际,跟风制定出台大量专项规划,盲目“上马”数据中心、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项目,且在规划建设中唯“规模论”,不仅发展效率不高,且未来可能引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复。例如,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交易平台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多。据统计,截至2023年8月,已有超过30个城市建设了智算中心,很多城市均将“新智算中心”提上建设日程,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一城多建”现象,易造成资源浪费。

(二)区域数字鸿沟加剧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化基础差异导致区域间数字鸿沟持续加大。

一是从发展规模看,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大于经济发展差距。据中国信通院测算数据,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最大省份(广东)是最小省份(青海)的67.4倍,两省同期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比值为35.8,二者相差31.6倍。

二是从发展主体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的数量差异大于传统头部企业的数量差异。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分别为365家(73%)和135家(27%);而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等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企业500强中,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418家(84%)和82家(16%),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企业集中度明显高于一般企业集中度。

(三)数字经济衡量指标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尚未实现跨区域对比。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江苏、山东、浙江、福建、重庆、上海等22个省市将数字经济考核、评估、监测明确纳入政策文件,但衡量不同地方、不同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尚未实现。目前,已有部分地方根据发展需求,定向评估数字化发展情况,例如,江西构建了制造业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全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综合发展评价普查。福建推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数字发展基础、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社会应用、数字治理和数字产业五方面,评估全省九市一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然缺乏一套横向纵向可比、广泛适用的地方数字经济衡量指标体系。

(四)虹吸效应差异显著

一方面,发达地区虹吸效应极强,广泛吸纳全国数字人才。《2022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表明,从全国数字经济人才城市分布看,长三角数字经济人才占比达到三成,优势明显。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区域数字人才总量占比高达70%左右,集聚了全国大部分数字人才。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专业型数字人才持续匮乏。中西部、东北等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底子薄、基础弱,高水平技术平台较为缺乏,难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此外,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关领域重点高校数量明显少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人才吸引力、供给能力均偏弱。《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入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前100的大学数量分别为58所、17所、18所、7所,西部地区大学数量远少于东部地区。

三、促进地方数字经济特色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落实“一把手”责任。加强科学布局指导,建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地方找准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对标具备相似产业、自然资源等基础的领先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发展数字经济。

二是加快场景应用。面向当前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交易平台等建设热潮,坚持以场景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的统筹布局、集约建设和开放共享,警惕盲目“上马”、资源错配、重复建设等风险。

三是激发公共数据价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促进数据有序流通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让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探索建设充满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

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可大幅提高计算密度、提升能效比、广泛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应用,为科学探索、产业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先进计算力。李桑羽/摄 

(二)协同发展布局,以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统筹区域发展布局。优化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区域布局,持续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算力、算法、数据等产业规划、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优先考虑土地广阔、气候适宜、能源丰富的地区。

二是鼓励地方“对口帮扶”。支持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发展,构建地域联动的数字产业集群。引导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业务向欠发达地区延伸,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招引并培育细分领域重点企业。

(三)推进有效核算,全面准确监测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成效

一是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加快研究数字经济融合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增强数字经济统计核算的区域可比性。

二是明确核算方式。完善数据生产要素统计与核算研究框架。深入开展如数据资产核算范围、生产成本核算和资产估值等理论研究与可行性分析。

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落地实践。行业主管部门与统计部门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共同完成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确立数据沟通和共用机制。

(四)培育数字人才,加快壮大地方数字人才队伍

一是自主培育数字人才。支持并引导地方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自主设立数字人才培养学科、项目。加强数字人才社会化培训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务员、青年农民工、待就业青年等群体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二是实施“人才共育”模式。逐步完善数字经济领域职称评定细则,积极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认定。鼓励发达地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欠发达地区开展精准帮扶,通过双向、定期选派与进驻技术骨干、共享业务骨干等方式共育人才。

三是促进数字人才引进。支持欠发达地区引入发达地区重点院校创新中心、设立地方研究分院。鼓励地方加大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力度,吸引数字经济领域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到本地就业和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EB/OL).(2024-04-27) [2023-12-20]. 

[2]陈艺.福建与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0,8(04):42-50.

[3]林维勇.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发展脉络、内在逻辑和经验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05):24-28.

[4]徐梦周,吕铁.数字经济的浙江实践:发展历程、模式特征与经验启示[J].政策瞭望,2020(02):49-53.

[5]张琳,王李祥,胡燕妮.我国数字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成因及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12):76-80.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