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从服务“双大”到服务“双小”

0

国研智库新金融课题组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被称为“世界性难题”,融资难、融资贵长期制约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国有大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责无旁贷。纵览历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破题普惠金融绝非易事,小微市场也从来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强项所在。作为先行者,建行从一家专注于大行业、大企业的传统大行,到如今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普惠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①的金融机构,只用了不到5年。建行探索的“数字普惠”新模式于2021年入选G20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会议经典案例,《亚洲银行家》2022中国奖项计划“中国最佳银行普惠金融实践”奖也花落建行。面对小微企业融资这道“世界性难题”,建行作出了哪些努力?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普惠新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安全

一、世界性难题

《周礼》中记载,“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经学家郑玄考证其利率约为5%②。这样的低利率并未维持太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中说“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没有粮食而又急需用钱的百姓,只能以成倍的利息去借贷。北宋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太高,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了商贾可以地产等抵押向市易司贷款,年利率约20%,且需5人以上相互作保,最终蜕变为政府垄断,“渔夺商人毫末之利”。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的典当、票号遍天下,纵使国家明令“月利不得超过三分”,但仍不乏“倍取民息”之事。

在西方,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中就出现了对借贷双方关系的记载,规定谷物贷款年利率上限为三分之一。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民间经营高利贷的行为屡见不鲜,但受到天主教的严厉批判。随着思想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宗教和世俗对高利贷的束缚愈发放松,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威尼斯商人》就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高利贷者的形象。工业革命后,经济高速发展,但金融资源的匹配仍有欠缺①。

即便是在当代,这种“缺口”仍然存在。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显示,全球发展中国家对正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规模仅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42%。中国5600万中小微企业的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潜在融资缺口1.9万亿美元,缺口比重达43.2%。由此可见,小微、涉农等普惠客群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无怪乎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中国的普惠金融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依靠线下作业的“台州模式”和完全依赖线上作业的互联网银行模式。在小微信贷领域,以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和民泰银行为代表的“台州模式”闻名遐迩,其扎根小微数十年,虽然规模整体有限,但盈利指标相当可观,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营文化。如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三三制”,即看人品、产品、押品,审水表、电表、海关报表,服务上对新客户三天给予明确答复、老客户三小时办结;台州银行的“三看三不看”,即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这些“本土经验”是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情况的高度提炼,充分凝结了基层智慧,但其局限性在于高度依赖于客户经理个人的经验判断,也离不开东南沿海商业贸易发达的特殊土壤②。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则全然不同,它们依托自有平台(阿里巴巴、腾讯)超过10亿用户的数据优势,聚焦其自身生态体系内的交易数据进行场景化融资,走出一条完全线上化的路子。对互联网银行而言,借助其自有平台可以广泛触达客户,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并可获得实时数据,加之基于其科技实力的较强风控技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大数据风控模型。但互联网银行高度依赖于自身生态体系的交易数据,总体来看,对小额、短期的贷款管理更为有效。

对于中国数以亿计的普惠市场主体而言,要想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这支主力军。

二、建行数字普惠新模式

在传统印象中,大银行天然做的是大生意。20世纪末,建行正是凭借“双大”①战略,奠定了其资产规模和业务结构,在国有银行商业化转型中赢得了立身之本。但市场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一味“求大”的业务范式开始显露疲态。建行对此不无警觉,2018年普惠金融战略启动大会上,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就预见,“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幅减少,且可持续的增量有限。”这一论断在今天看来已基本得到验证。

亟待寻找新航向的金融巨轮,在看似不可逾越的海域划出了一道新的航线——启动普惠金融战略,用“双小”承接“双大”。

“双小”即小行业、小企业。在我国,中小微客群达1.63亿户②,虽不起眼,但聚沙成塔,对经济的贡献很大,呈现出“五六七八九”的特征: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但长期以来,它们都是金融资源难以覆盖的“边缘群体”,融资难、融资贵就像套在它们头上的“紧箍咒”,严重束缚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这也很难归咎于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存在诸多痛点:一是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存在较高信用风险。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和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小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为2.5~2.9年,且缺少抵质押物,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普遍偏高,建行2015年、2016年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5.98%、5.6%,远高于全行平均不良率(如图1所示)。二是小微企业因财务不规范、管理不透明等,信贷流程难以标准化,需要更多人力投入,服务成本高、审批时间长、业务效率低。三是小微信贷单笔额度低,且存款派生能力弱,服务性价比低。

因此,当建行把普惠金融上升为全行战略,不免在市场上引起激荡。大银行做得好小企业吗?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质疑,建行人有着自己的思考。

从政策导向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①。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建行提出普惠金融战略后的次年,即2019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持续对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作出量化增速要求,且均不低于30%(如图2所示)。因此,普惠金融“应当做”。

从市场需求看,市场主体总量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微企业注册数量从2012年的1100万户上升到2021年的4700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尤其是2016年以来,每年新增个体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新增的60%以上。1.5亿户的小微市场主体背后,是一片巨大的蓝海,按70%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测算,潜在的客群超过1.05亿户(如图3所示)。反观基建和房地产领域,整体增速下降很快,2021年基建增速仅为0.4%,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进入“冰冻期”,“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势穷力蹙,也冲击了地方政府的投资配套能力,新项目供给偏弱,贷款利率一路走低。两相比较,普惠金融“值得做”。

从能力基础看,金融科技的有效赋能推动了普惠金融供给能力的快速提升。传统金融依赖网点和客户经理“人海战术”,而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海量、分散、需求各异,难以有效触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臻成熟并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立体式全息画像,建立主动授信模型,让过去“人工”的金融业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得以提高效率、扩大规模和优化客户体验。“金融科技”同为“三大战略”之一,为建行探索普惠金融之路奠定技术基础,让普惠金融“做得成”。

面对中小微企业融资这样一道世界性难题,建行人选择了亮剑。这不是无知者无畏,而是基于时与势的理性思考。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早在2005年,建行就推出了“成长之路”和“速贷通”两大产品,为有融资需求又具备抵(质)押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2007年创建了“信贷工厂”模式;2012年,在引入美国银行评分卡技术基础上,建立独立的零售评分卡模式。但由于主要依赖企业财务数据和客户经理手工撰写授信材料,因此线下操作成本高、周期长,规模一直做不上去,不良率自然也降不下来。

2013年,建行开始尝试以结算、金融资产、纳税等数据为基础开发大数据信贷产品;2016年,这一系列实践统一整合为“小微快贷”系列产品,成为建行“数字普惠”模式的先声。2017年10月,人民银行发布“定向降准”政策红利,当时市场普遍对此不抱期望,建行却嗅到了机遇,成为达到该最高激励目标的唯一大行,获降准1.5个百分点,释放的存款准备金超过2000亿元,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2018年5月2日,建行召开普惠金融战略启动大会,提出“数字、平台、生态、赋能”的发展理念,将金融活水引流向小微企业,建行普惠金融开启了“加速度”。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分析,打造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五化”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开发“小微快贷”“云税贷”“个人经营快贷”“小微善贷”“交易快贷”等一系列拳头产品,通过全流程网络化、自助化操作,更大程度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数字普惠模式何以能不靠抵押放贷款?以“云税贷”为例,建行通过与税务部门合作,关联企业纳税数据,诚信纳税信息证明了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也佐证了其信用状况。“云税贷”以企业纳税情况为基数,让“纳税信用”与“银行信用”有机结合,从而确定贷款额度,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纯信用贷款,最高可获批200万元,贷款全流程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且按需支用,随借随还,有效契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散”的资金需求特征,还有助于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2019年,建行四川省分行与成都市税务局合作,在“云税贷”基础上创新推出“减税云贷”,通过减税额还原企业纳税额,进而推导授信额,同样无须担保和抵押,贷款最高额度达300万元。产品一经推出,很快收获好评,随之推向全省、全国。诸如此类,还有依托于国家电网用电数据的“云电贷”,关联公积金中心数据、为稳定发放工资或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两类小微客户发放的“薪金云贷”,等等。目前,建行普惠金融信贷业务应用外部数据40余类,数据项3000余个,信用贷款余额同业最高,占到全市场的1/3。

建行运用内外部多维数据进行客户画像,形成了智能化风控管理手段,通过关联客户征信数据、司法涉诉数据、失信执行数据、反洗钱数据等,从反欺诈、信用评分、授信管理、定价管理、贷后预警和贷后催收6个环节设定规则、变量和模型进行关联,由此解决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小微企业不良率高的问题。

传统的信贷模式下,普惠客户贷款金额虽小,却和大中型客户同样要填厚厚的一沓授信申报材料,客户常常要跑好几趟,还未必办得下来,客户经理也身心俱疲。2018年9月,建行开创性地推出“惠懂你”App,为普惠金融客户量身打造一站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首创在线精准测额等功能,客户可通过手机快速预测授信额度,进行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支用、还款等线上自助操作,为小微企业提供“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服务体验。2020年9月,进一步升级推出“惠懂你”2.0版本,以信贷融资为核心,搭载普惠客群专属产品体系,集成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独创线上股东会等功能。新冠疫情暴发后,加速释放了“惠懂你”App线上服务效能,为客户提供全线上无接触服务,支持线上贷款延期和无还本续贷功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战略启动之初,《普惠金融战略发展规划(2018—2020年)》所编订的“123”目标,即贷款余额1万亿元、客户200万户、不良率低于3%,均如期实现。截至2022年年底,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35万亿元,是2017年的5.6倍,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近253万户,是2017年的3.5倍。小企业不良率约1%,资产质量稳定可控。全面落实“减费让利”政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从2017年的6.37%下降到4.10%,真正做到了又“普”又“惠”,实现商业可持续。

“数字普惠”给建行带来的不只是业绩的增长。如今,建行开办普惠金融业务的网点已达1.4万家,占全部网点的98.67%,挂牌普惠金融特色网点2514家;配置普惠专员近2万名,办理过普惠业务的员工近5万名。普惠金融战略为建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基层一线员工从“不敢做、不会做、不愿做”到主动做、学着做甚至抢着做,重新找回了职业价值。

“小企业,大事业,无止境”。五年耕耘,建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普惠金融确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普惠金融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客户触达、首次贷款、信用不足与生态不完善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当前同业竞争“千帆竞发”的背景下,这个目标颇具挑战性。星光不问赶路人,建行在普惠金融的探路之旅上,已然“斗罢艰险又出发”。

以扩面厚植客户基础。与全国以亿计的市场主体相比,潜在的客户市场还非常广阔,尤其是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优质纳税企业、涉农主体和个体工商户等客群,有望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积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关注医疗卫生、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传统民生消费领域小微企业,以及在线消费、教育、娱乐、医疗等新型消费领域,把握消费产业升级新方向。积极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百万创客、十万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小巨人”企业及数千家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等制造业优质企业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助推“制造”向“智造”迈进。

以下沉挖潜客户求。普惠小微客群“小而散”的特点决定了其需求的多样性,建行普惠金融模式为普惠客群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找到了路径,还要进一步细分客群,深挖客户潜在需求。根据客群来源渠道,重点拓展纳税户、用电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商户、房贷户、信用卡客户、供应链客群、涉农客群、科创客群等重点客群,针对客群需求特点及风险特征,精准施策,定制专属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有效连接市场需求和服务供给。同时,针对存量客户建立会员体系,实施会员制管理,为客户提供高感知、差异化的价值激励及关怀服务,做好存量挖潜和维护工作,提升客户体验和忠诚度。

以数据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建行普惠金融的最大创新在于数字化,核心优势也在于数字化。唯有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经营能力,以数据资产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方能积优势为胜势。推进数据集成建设,培育数据挖掘、连接、分析和整合土壤,全面提升普惠金融的洞察能力、决策能力和经营能力。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要求,加强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需求响应、多维模型、风险计量等算法在业务各环节中的应用,完善模型并持续迭代,提高获客效率、创新效能和风控精度。依托深度学习、智能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构建“AI+”系列,实现“AI+营销”“AI+催收”等模式,打造一支永远在线的AI客户经理队伍。

以平台构筑全场景生态。依托“惠懂你”平台连接政务服务场景,建行普惠金融的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在重庆市,打造了“惠懂你”智慧税服样板间,一方面在电子税务端嵌入并实现“惠懂你”精准测额等金融功能;另一方面,在“惠懂你”App布放办税、查询等政务功能,政务与金融“双向奔赴”,让小微企业享受到“1+1>2”的便捷服务。在吉林省,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厅,在“惠懂你”服务生态中增设全新公共政务服务场景“智慧市监”,过去企业注册需要3天的流程,现在通过“惠懂你”App,仅需半个多小时便能完成从企业开办到银行账户预约开户的全流程。如今,企业设立登记、涉税服务、刻制公章、社保登记、公积金缴存等政务服务都可以通过“惠懂你”,全程“零见面”完成登记办理。升级后的“惠懂你”3.0,着力解决有效场景少、生态连接数量不多、活跃度不高等问题,丰富平台非金融场景,为小微企业带来从“低频、单一融资功能”向“高频、综合服务功能”跃升的用户体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纳入需求撮合、ERP、人力管理、财务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功能,建设高频企业社区,让“惠懂你”真正“会懂你”。

三、数字化风险控制体系

所有经营模式的竞争本质都是风控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信用记录,风险状况难以有效评估,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可谓是“木桶的最短板”。建行以数字化手段创新“六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嵌入自研的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和智能催收平台,守住风险防控底线,让“最短板”成为“最长板”。

“六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控能力是普惠金融行稳致远的基础保障,是将普惠战略优势转化为持久胜势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建行普惠金融业务坚持“底线准入、小额分散、快速处置”原则,推进信贷业务流程“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实施风险主动管理、过程管理和预期管理,促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智能化风控”通过将关键动作及管理要求纳入系统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干预,确保政策执行到位,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具体内容包含企业级底线排查拒险、智能反欺诈阻断排险、场景模型选客识险、多维额度管理控险、监测预警避险、催收处置化险六个方面,简称“六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如图4所示)。

企业级底线排查拒险

在全行统一风险管控管理框架下,引入行内黑名单、注吊销客户名单、失信被执行人等内外部负面清单,以及涉及核销、不良客户名单、信用卡伪冒或盗用、商户刷单等底线规则的风险扫描仪,构建底线拒绝策略体系,是贷前客户准入的第一道防火墙。

智能反欺诈阻断排险

建立“名单+规则+模型”的普惠业务反欺诈工具箱,通过挖掘客户信息真实性异常、经营信息异常、资金往来异常和关联关系异常等核心欺诈场景,实现对名单欺诈、高欺诈风险以及涉及实控人异常变更、相同MAC地址、授信后存款大幅降低、企业成立年限短、工商信息异常等典型欺诈场景的阻断,是贷前客户准入的第二道防火墙。

场景模型选客识险

改变以往靠人工经验判断层层把关、层层审批方式,通过统计方法建立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实现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全面批量评价,为审批决策提供可量化参考。依托业务场景逐步形成“通用+专属”评分卡模型体系,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核心客群和依托税务、电力、供应链、农户等场景的模型组合体系,并持续跟踪和推动优化。

多维额度管理控险

一方面,结合主要授信依据,基于客户经营情况和真实用款需求进行额度测算,并充分考虑避开数据造假、养流水等欺诈行为,形成包含金融资产、房贷、纳税、结算等指标在内的综合测算模型。另一方面,进行单户授信总量控制。明确按照产品额度上限、人企合一模型、零售客户风险限额等进行多层级限额机控,将“企业主名下其他企业在建行无授信额度”作为“小微快贷”新增准入条件,避免过度授信;将资金违规流向拦截等纳入支用环节系统自动控制,有效避免贷款资金违规挪用。

监测预警避险

开发全行级“监测大脑”可视化监测视图,覆盖机构、产品等维度的常态化监测机制,构建包含不良、逾期等指标的固定报表、可视化视图等的监测工具体系,支持各机构及时察觉潜在风险异动。同时,依托预警平台,实现对客户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据统计,平均提前预判风险时间为8.5个月。2022年6月,成都市某冷冻食品经营部触发预警,显示“经营异常—注销吊销或停业”,经上门核查,情况属实,该客户确已吊销停业,客户经理立即开展催收工作,及时回收贷款,有效防止该笔贷款形成不良。

催收处置化险

优化催收策略,提高催收效率。利用催收评分卡模型对不同风险等级客户进行智能催收策略安排,合理运用短信、电话、上门等催收方式,减轻基层负担,提高回收比率;设置流程公证、强制执行等手段强化追偿动作,通过贷前设置“网络赋强公证”一键操作,加密固化证据链,支持高效取证,保障建行权益;持续优化不良处置出口。上线自动化核销功能,效率较原方式获得较大提升,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对公普惠金融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进一步提高不良处置效率,实现不良快速出清,畅通出口。

评分卡:评出风险分出优劣

下载“惠懂你”App,注册认证申请不到5分钟,150万元授信金额就到账了。看到眼前这一幕,广东顺德诚塑材料有限公司的企业主曹先生惊叹不已。这笔纯信用“小微快贷”背后,离不开普惠金融智慧风控体系下,以评分卡模型为代表的风控工具的建立与应用。

目前,针对普惠业务客户多、金额小、效率要求高的特点,建行构建出以线上业务风险排查系统(RSD)、风险模型管理组件(RMD)和全面风险监控预警平台(RAD)为代表的“3R体系”,开发了系列评分卡工具,搭建了一套“名单+规则+模型”的反欺诈工具体系,全面融入普惠业务贷前、贷中、贷后多个业务环节,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核心风控支持。

评分卡作为普惠业务风控工具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降低了客户风险评估成本,提高了获客效率;另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了风险。

融入业务流程

评分卡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或专家经验,通过挖掘借款人的基本属性、征信记录、交易行为等信息,找出历史上蕴藏在复杂数据中的反映借款人风险特征和预期信贷表现的规律,提炼成预测模型,以评分的形式综合评估及预测借款人未来的信用表现。根据评分卡模型运用阶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在贷前阶段对新贷款申请进行筛选并判断其违约风险的申请评分卡,在贷中阶段对审批通过的贷款客户进行覆盖整个贷款周期管理的行为评分卡,在贷后阶段对审批通过的贷款客户进行管理的催收评分卡。一个标准的评分卡模型,至少需包含三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即入模变量名称、变量取值和取值对应的分数。对单个客户的特征变量得分求和,可以得到该客户的申请评分卡得分结果。在小微快贷应用中,一般通过确定阈值设定策略,申请评分卡得分高于阈值则自动通过,低于阈值则人工审批或自动拒绝。阈值越高,则通过率越低、不良率越低;阈值越低,则通过率越高、不良率越高。综合考虑业务需求,确定相应的阈值,可以实现平衡自动审批通过率和贷款不良率的目标。

评分卡在普惠业务的应用中具有5大特点:(1)客观性。评分卡以实际业务数据作为支撑,基于大数据分析算法拟合客户得分。(2)一致性。评分卡对所有的客户都是一样的评价标准。(3)准确性。评分卡在事前有数据支撑、事后有数据验证,通过的贷款不良率满足预期。(4)全面性。通过多维度指标,评分卡和规则组合可以拟合分析更多维度的特征。(5)效率性。评分卡能够实现秒批秒贷,大幅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节约人工审批的人力成本。

2012年,建行研发第一代零售小微评分卡。2018年,建行自主研发第二代零售小微申请评分卡。目前,普惠业务评分卡体系逐渐丰富和成熟,已形成由零售小微申请评分卡(2021版)、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评分卡、抵押快贷申请评分卡、小微行为评分卡、交易快贷评分卡、云税贷专家评分卡、云电贷专家评分卡等构成的第三代评分卡体系。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随着建行普惠业务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客群和新场景不断丰富,评分卡体系也在进一步提高适应性与精细化水平,持续快速优化迭代。

评分卡的原理并不复杂,一般包括数据分析、变量筛选、模型构建等步骤,很多软件也都有成熟的程序包。但构建一个符合业务需求的评分卡并不容易,需要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相促相融、相促相长、共同成长的良性生态。

项目研发团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建模样本。对于创新业务,样本的选择挑战更大,要创新性地探寻合理的可替代样本。模型研发必须从建模与模型运用角度综合考虑,而不能简单采用机器自动化结果,这既需要项目团队的反复沟通,又需要项目团队多年的经验积累。模型还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控制模型风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评分卡与其他工具的组合使用,有效助力了小微快贷新模式的快速健康发展。自普惠战略实施至2022年6月末,评分卡模型累计为241.86万客户完成线上贷款风险评价并发放贷款,累计发放贷款笔数601.75万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47万亿元。

2022年上半年,零售小微评分卡(2021版)、云税贷专家评分卡(2021版)成功上线,进行全行推广应用。上线以来,模型各项指标均达到预定目标,进一步支持了普惠业务的客户风险评价与业务发展。

RCP:扎紧两端的“糖果”

“大零售”是国内外先进同业已提出并应用的概念,包括个人信贷、信用卡、小企业信贷。建行大零售(以下简称“零售”)贷款已超10万亿元,占境内分行贷款的半壁江山,对风险管控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其中,加强非不良客户到逾期催收管理是实践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糖果理论”①的必要之举,也是稳定资产质量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银行零售非不良客户催收管理主要存在三大难点:一是条线“烟囱”持续存在,缺乏企业级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二是信息共享不充分、策略迭代不敏捷;三是催收智能化不足,过度依赖人工电话催收。

2019年,建行把零售信贷催收作为数字化风控新打法的积极实践,搭建了“大零售智能催收平台”(简称“RCP”)。历时三年,先后研发并验证了30余个催收模型,把RCP逐步打造为一个具有前瞻通用业务逻辑、聚合系统解决方案、支持闭环优化迭代的企业级零售催收平台(如图5所示)。

以业务中台为目标,实现跨条线信息互联与共享

将原有涉及小企业、个人信贷及信用卡业务的7个催收系统/模块进行整合,统一部署于RCP,构建企业级大零售催收策略体系,打破了各部门的系统、数据“烟囱”,让信息和数据流动起来,改变了传统业务条线各自搭台、各自唱戏的催收模式,从各条线“自扫门前雪”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行一盘棋”。

跨条线、跨产品的共债客户统一催收体系实现24万户共债客户统一催收全覆盖,极大地减少了重复性、同质性开发。共债客户企业级催收模式已申报国家专利。

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建立大零售催收数字化工具

客户风险分层,从“单变量划分”到“多变量区分”,实现经营数字化。对催收客户风险判断,从主要依靠逾期天数单一维度转变为多维数据构建催收模型,在小微企业和个贷领域首次搭建10个逾期智能催收评分模型,描绘催收客户风险画像,实现风险科学分层。

催收策略匹配,从“经验判断”到“大数据驱动”,实现决策精准化。改变了以前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制定催收策略的情况,基于大数据,根据客户风险等级,精准匹配差异化催收策略,实现精细投放催收资源、提高催收回收效益。

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推进大零售催收智能化管理

构建催收策略评价体系,实现催收策略闭环动态优化。改变原有催收方式的策略制定实施后,对于效果难以判断的状况,统筹考虑收益、成本、客户体验三个维度,构建业内首创的催收策略评价模型,实现策略自动化评价功能。

从逾期管理向到期管理延伸,实现高风险个贷客户智能预催收。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分行人工开展个贷客户到期前电话提醒的状况,通过构建个贷预催收模型,识别逾期概率高的客户,在到期前,总行统一开展智能外呼,既科学合理匹配催收资源,又可大大减轻分行外呼工作量,实现了催收动作从分行到总行、从人工手动到智能自动的转变,助力基层减负,减少逾期暴露,稳定资产质量。小微快贷预催收模型已开发完成,后续开展分行试点。

拓展自动化催收触达渠道,提升触达效率,节约催收成本。以往催收触达渠道以人工外呼、短信为主,而微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客户触达渠道具有成本低、灵活度高的优势,通过拓展自动化催收触达渠道应用场景,实现全方位多点触达,有力提升催收触达率和覆盖面,降低催收成本。

催收流程和工具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实现了手机催收信息App录入,便于开展移动上门催收,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优化信用卡催收流程,实现信用卡催收协商还款等业务由跨系统操作、线下审批转为线上申请、受理、审批、实施等一体化流程,有效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业务效率。

四、“惠懂你”

2020年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联合专访时说:“以建行为例,一个针对小微企业的‘惠懂你’产品,可以精准获取企业交易记录、营业状况、信用情况等信息,3分钟的时间基本可以决定是否放贷,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借助科技手段,大型银行就有条件把利率降下来,把费用减掉,而且规模扩大。”“惠懂你”App究竟是怎样一款产品,被郭树清主席亲自“带货”?刚刚面世的“惠懂你”3.0版本又有着怎样的创新和突破呢?

自2018年9月上线以来,“惠懂你”累计迭代90个版本、682项功能,成为全行B端获客引流的重要支撑。面对当前社会数字化转型浪潮与同业普惠平台白热化竞争格局,2022年,建行创新迭代“惠懂你”3.0版本,立足融资、成长和生态“三条主线”,全面构建平台化生态体系,努力为用户带来“更懂你”的服务(如图6所示)。

做强看家本领,打造更优体验

自创立伊始,“惠懂你”便致力打造小微企业“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综合融资平台。如何持续打磨信贷融资核心能力,始终是“惠懂你”前进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惠懂你”3.0版本中,信贷核心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信贷融资服务由原有的8项扩围至目前的26项。从基础功能服务扩展至信贷融资全流程,为客户推出进度查询、明细查询、额度管理等高频信贷服务以及客户便利性要求较高的结清证明、贷款合同等资料证明服务。

“建行(还)能贷给我多少钱”是每一个“惠懂你”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惠懂你”围绕新老用户的痛点和体验,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再造了信贷流程。

对于新用户,“惠懂你”摒弃了“办业务先开户”传统银行思维方式,用户可以在不提交任何资料、不发起贷款申请的情况下,在线免费测算贷款额度,确认有意向再进行贷款申请或预约开户。在自动化审批、自助化简单操作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快、易、简、便”的更优体验。

“惠懂你”不但努力了解新用户,更加珍视老用户。“惠懂你”创新快捷提额功能,集成“全国通用类+地方特色类”超过40项全量额度提升项,客户可一键获取最高可提升额度,形成可申办产品“组合包”。同时推出产品推荐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个人经营者、农户、科创企业和进出口企业5类客群进行标签化识别,以客户视角呈现总、分行各个系列产品,实现差异化、智能化产品组合推荐。

帮助客户成功申请贷款只是开始,为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是更高追求。“惠懂你”打造流程提示服务,围绕客户信贷周期全流程,提示客户相关业务操作,帮助客户顺畅使用平台相关服务。

小微企业成长需要什么,“惠懂你”就做什么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根据统计,“惠懂你”App在用户中的最长裂变传播层级达到12层,单户邀请客户最高达到58户。“惠懂你”关注并帮助着小微企业的成长,与此同时,千千万万个小微企业也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助推着“惠懂你”发展。截至2022年年末,“惠懂你”累计访问量达2.1亿次,注册用户超过1700万户,下载量超过2600万户(如图7所示)。

不断激增的客户使用量背后,蕴含着“惠懂你”的经营宗旨,小微企业成长需要什么,“惠懂你”就做什么。

“惠懂你”以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为导向,由低频的融资服务延伸至高频的综合金融服务,激活用户金融活跃度,聚焦企业成长。“惠懂你”3.0版本为用户提供了定制化深度服务,有效增强用户黏性和认同。一是创新财富视图功能,上线存款、负债和投资视图,在同业第一个打造覆盖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主的“B+C、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的全景视图。二是拓展综合金融服务,契合小微企业成长需求,新增账户管理、电子对账、我要收款、我要代发、理财、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三是创新数字移动支付,迭代完善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开立、转账、对账等服务,拓展对公钱包贷款发放和支付场景。四是建立用户分层分类管理体系,实现“用户—客户”的精细化进阶经营。

把“一锤子买卖”变成“一揽子服务”

“惠懂你”从核心融资服务向生态场景服务扩围,做到“跳出金融做金融”,将提供传统信贷融资服务的“一锤子买卖”努力拓展为助力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服务”。

在此背景下,“惠懂你”开发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超过40%的小微企业主表示对财税服务有需求,有78.57%的小微企业主渴望获得更多人脉拓展的渠道。“缺管理”“缺人脉”已经成为小微企业主的群体性痛点。

“惠懂你”3.0版本瞄准了小微企业发展中的一系列痛点和难点,努力聚合多方资源,延展生态线,以优质生态服务场景化流量为“留量”,形成反哺金融能力。优选财务服务、涉税服务、进销存、物流快递、法律服务、差旅服务、办公空间、会展服务、培训服务、信息咨询十大服务品类,开展互联网场景共建,并通过免费试用、特享价格等方式将这些市场服务转化为权益,进一步加深用户与平台的联系(如图8所示)。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随着用户的增加,网络的价值将呈现非线性爆发式增长,用户之间将建立起更深层的连接。这就是平台的力量,这也是“惠懂你”前进的方向。为方便小微企业主拓展人脉,为给每一位普通的用户打开更多可能,“惠懂你”融合打造自有生态,建立基于企业名片的社群服务,为小微企业主提供定制名片、名片地图、每日问候等服务,帮助用户实现人脉拓展,让小微企业更容易找到生意,帮助用户实现更多可能。

“惠懂你”逐步形成生态效应,吸引了众多企业服务商。顺丰、京东物流、中创万顺、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入驻“惠懂你”,更多的细分领域头部服务商也已在商业洽谈的过程中。依托海量的活跃用户,“惠懂你”在与各行业“大咖”的合作谈判中充满了信心,“惠懂你”将通过“招商大会”建立“服务广场”,充分发挥平台网络外部性,全力打造B端用户的“拼多多”,形成“更多用户—更低价格”的正向循环,切实为小微企业让利,为实体经济赋能。

2019年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建设银行考察,专门听取并了解建设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的贷款规模、成本和便利性等相关情况,对建设银行瞄准小微企业融资难点、运用“互联网+”等创新模式、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和降低融资成本予以肯定。同时,对“惠懂你”提出了“有关部门要请第三方进行评估,切实可行要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指示精神,给予“惠懂你”高度评价和认可。

五、小微指数

为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读懂普惠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探求内在规律,2018年,建行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开展普惠金融指数研究工作,并于同年10月面向市场发布“建行·新华普惠金融小微指数”(以下简称“小微指数”),成为市场首个从行业和各省区域维度刻画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和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数,被央视评价为中国普惠金融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指南针”,相关研究成果向社会和广大同业发布共享。

何为“小微指数”

小微指数以小微企业服务主体为切入点,从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视角出发,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统筹客观数据和主观问卷调查信息,从微观层面刻画普惠金融市场小微企业的运行态势与发展状况,反映中国金融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3+2”的指数体系

四大子指数:构建融资指数、服务指数、发展数和营商指数四大体系。从供给方角度反映中国金融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果;从需求方角度反映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所处营商环境,全方位刻画小微企业普惠金融运行全貌,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参考,助力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如图9所示)。

融资指数下设需求、供给、价格、效率和风险五个子指标,分别刻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的供给情况、企业融资的成本情况、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时间效率情况和市场小微企业贷款不良情况。

服务指数下设服务可得和服务质量两个指标,用来刻画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水平及能力,客观反映企业对于该金融机构的满意程度。

发展指数通过订单、经营成本、活力、信心、绩效五个维度考察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运行情况。

营商指数重点从政策环境、风险环境及成本环境角度考察小微企业发展运行的营商环境。

三大底层数据源支。小微指数的四大子指数由132项底层指标构成,其数据支撑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一是调研数据,建行一方面依托自身强大的客源优势以及渠道平台资源,通过建行“惠懂你”App面向行内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客户发放电子问卷;另一方面,通过与西南财经大学专业调研团队合作,以电话访问的方式对行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调研,每期行内行外调研回收有效问卷数量在4000~5000份。二是商业银行普惠业务数据,以建行普惠贷款等方面数据为基础,并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公布的宏观数据作为补充。三是外部采买的第三方机构数据,包括互联网电商平台数据、创投机构数据、新三板企业运营数据等外部市场普惠金融相关数据。

两大展示维度。依托丰富的调研样本数量,小微指数可以实现从行业和区域两大维度进行展示,其中行业维度可以细分至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并对批零、制造、租赁服务、建筑和交通运输等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较大的行业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区域维度可以细分至全国各省份,并重点关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等经济和资源大省,区域颗粒度是小微指数相比市场同类型指数的主要优势之一。

较为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应用场景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作为国家级信息中心、国家高端智库,在小微指数的宣传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18年10月第一期小微指数结果发布以来,目前已经连续发布17期成果,指数电子版报告在互联网累计阅读量超过8500万次。小微指数按季度发布,除在新华财经客户端、中国经济信息官方微信首发外,于指数发布当晚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进行报道,同时包括人民网、中新网等央级媒体,经济参考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等财经媒体,新浪、腾讯、凤凰和搜狐等综合门户网站在内的50家媒体公司对小微指数结果进行解读和转载。

小微指数结果广泛地应用于市场监测、决策支持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小微指数季度成果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政府部门报送并被持续关注,为国家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等提供积极的参考。同时,指数结果被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应用于普惠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中。

小微指数为普惠金融市场主体提供了稳定有效的资讯来源。小微指数在新华财经等外部平台布放专栏,并在建行“惠懂你”App、“企业综合服务系统”开辟指数专区,服务客户及时了解普惠当前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脉搏。

小微指数“观市场”

小微指数发布已连续四年,反映出市场怎样的变化?银行业发力普惠,成效如何?为更加直观展示小微指数,特简要摘取小微指数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供给方面:普惠贷款规模快速增长,融资供给指数持续上升

2018年以来,市场加大了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高速增长。2018年至2020年,普惠小微贷款增幅分别为15.2%、23.1%和30.3%,增速不断提高。2021年年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①余额19.1万亿元,当年新增4.13万亿元,增速24.9%。

小微融资供给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供给指数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一季度,融资供给指数为192.56点,较2021年四季度上升7.79点,较2015年基期(100点)增长了近一倍,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对普惠金融信贷支持的力度,也刻画了市场普惠金融贷款规模的迅速增长(如图10所示)。

成本方面:减费让利成效显著,融资价格指数稳定下降

小微企业融资价格指数已连续15个季度下降,2022年一季度下降至78.05点,较2021年四季度继续下降0.71点,较2015年二季度最高点下降了31.09点(如图11所示)。

价格指数中包含的企业融资成本不仅限于贷款利息价格,还包括各

金融机构不同融资渠道来源的利息支出价格,以及各类费用支出价格,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表明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在“减费让利”政策下得到有效控制。

从市场利率实际情况看,2019—2020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经历4次下调。2021年,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疏通内部利率传导机制,根据LPR走势来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确保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上年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态势。2021年12月,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57%;而全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1%,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

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带动融资价格的降低。从2018年到2021年,我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逐期下降,2019年全年为6.7%,较2018年下降0.64%;2020年全年为5.88%,较2019年下降0.82%,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金融机构让利1.5万亿元,使得降幅高于2019年降幅。该下降趋势在2021年仍在保持,2021年一季度为5.6%,低于2020年全年的5.88%。

需求方面:疫情传导影响显著,融资需求指数波动加大

从融资需求指数整体表现来看,在疫情以前,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整体呈上升趋势,企业有序生产,扩大经营规模,资金投入增加,融资需求旺盛。在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企业生产经营受到疫情影响,各产业链的小微企业面临着上游企业账期缩短、下游货款拖欠等资金问题,小微企业存在大量资金缺口,企业信贷需求激增,同期融资需求指数由112.82点迅速增长至152.22点,增幅超过30%,创历史新高。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企业复产复工,市场运营逐渐恢复,企业信贷需求不断下降至2021年四季度的114.62点,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在2022年一季度,国内疫情出现反弹,企业生产受阻,导致2022年一季度融资需求指数再次快速上升至129.54点(如图12所示)。

可以看出,在疫情的影响下,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呈现较大波动,也刻画出小微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对突发事件较差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近三年小微指数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规律,第一季度为普遍资金需求最高点,此后将下降,从波动较大到逐渐平稳。而当问及其融资的最主要目的时,大部分客户依然选择“为满足日常运营流动资金的需求”,其次是“扩大规模、新购置固定资产的需求”。

服务可得性:商业银行成为普惠金融服务主力军,市场满意度不断提升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四大提供者,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在降低普惠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推动“普”和“惠”的可持续发展。

从贡献比例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业务的贡献比例最高,约为35.92%;从2019年一季度到2022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是唯一的贡献比例正增长的参与者,平均每年贡献比例增长4.18%。此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分散各地,因此贡献比例仅次于大型商业银行,约占比31.05%。

从服务指数结果看,服务可得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一季度,可得指数为189.65点,较基期(100点)增长89.65点,增长接近一倍,表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覆盖面显著拓宽,对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市场主体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如图13所示)。

服务质量指数稳定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满意度提升。从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小微服务质量指数持续上升,截至2022年三季度,升至118.67点,较最低点2016年四季度提升了25.81点,增幅28%,表明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得到市场大部分客户的认可,质量水平不断上升(如图14所示)。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