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以数字技术推进智慧养老的经验与启示

0

 赵 霞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不断采取措施,推进老年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应对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尽管老龄人口比例不及日本,但老龄人口数量已居世界首位,且少子化趋势正在加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其思路和经验,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体系,积极布局服务智慧养老的数字化产品,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老龄人口数字素养,推动智慧养老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数字技术;智慧养老 

 一、发达国家推动以数字技术应对老龄化挑战

(一)老龄化成为全球多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004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亿人,占总人口的14.9%。联合国提出以下划分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0%/20%/3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7%/14%/21%,则标志着进入了初级/深度/重度老龄化社会。照此标准,中国已经达到深度老龄化标准,开始向重度老龄化社会发展。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是全球趋势,特别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6亿,80岁及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更快。美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老龄社会。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显示,其65岁以上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从2000年到2016年已增长40%,达5000万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5%。到2035年,预计美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超过儿童,到2060年,预计美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约9470万,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达到23%左右。日本厚生省2023年4月发布的对50年后人口结构的预测称,到2056年,日本总人口数量将跌破1亿;到2070年,将达到8700万,比2020年的实际人口1.2615亿减少30%左右。预计207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3367万,占人口总数的40%左右。

与其他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不同,我国老龄人口规模极为庞大。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是日本全国人口总数的2.22倍,是美国全国人口总数的84%。这种人口结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推进智慧养老加以缓解。

(二)美日等国将数字化转型视为老龄化应对之策

美国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自1965年美国颁布《美国老年人法》以来,政府逐步构建起老龄工作的行政网络,对老年人的保障也从经济安全方面转向全方位提供服务,多个政府部门不断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措施。2010年,美联储依法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特设老年人金融保护办公室,专门负责老年人的金融消费保护,之后还发布了《老年人智慧理财防骗指南》。2015年,白宫举办老龄问题会议,讨论未来十年的老龄化政策方向,美国农业部也发布“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资助”计划。2016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布《老龄人口的独立性、技术和连接》报告,提出采用互联网接入、远程医疗、监测技术、应急系统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议美国的卫生、住房、交通、通信、能源、教育、环境和公共安全等政府部门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支持面向老年人的新型便捷服务。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从20年前开始着手制定老龄化中长期对策,2017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技术战略》提出,将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医疗技术和护理方面的全球领先。近年来,日本政府在机器人、Society 5.0、人工智能、制造业等战略中多次提及将科技创新与老龄社会需要相结合。2015年1月发布的《新机器人战略》提出“构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医疗护理成为与制造业、服务业同等重要的机器人应用领域之一。2016年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首次提出超智能社会“Society 5.0”理念,计划建立新的健康医疗和护理体系,如使用机器人和传感器产品进行护理,以降低医疗和护理成本。2017年3月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提出,2030年后,看护机器人将成为家庭的一员。2018年6月发布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提出实现“智慧生命”,通过充分利用人们生活环境中由机器收集到的个人数据,为老年人提供新型服务,甚至提出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娱乐空间,进一步实现住宅内外可视化、家电的远程控制,加强老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在其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投资,应对老龄化挑战。

二、发达国家推进数字化应用的特点及经验

(一)制定政策以数字技术促进健康老龄化

近年来,美国、日本均在其新出台的政策中明确提出,将采用新技术推进智慧养老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美国白宫发布的《支持人口老龄化的新兴技术》报告中提出,采用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物联网、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学、下一代无线网络等创新技术,从日常独立生活能力、认知能力、沟通和社会联系、个人行动、交通、医疗服务六个方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见表1)。报告认为,公共、私人和慈善部门应在多个科学领域共同合作,将前沿领域的创新融入家庭和社区。

日本政府在2018年发布的《老龄社会白皮书》中就已提出推进“Society 5.0”有关利用先进技术应对老龄化的策略,以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技术利用的良性循环,让技术创新与老龄社会相互积极影响,并将数字技术确定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个有效手段。一是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让他们能在互联网上正确理解并选择需要的信息,享受沟通交流、网上购物的便利。二是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通过预测、分析、监控等手段,防止老年弱势群体因认知功能减退而遭遇在线财务欺诈等经济损失。三是加强医疗、康复、护理等相关设备的研发,促进服务机器人和诊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鼓励不同行业的进入者、中小型制造企业与医疗机构共同推进日本创新型医疗设备和系统的商用。四是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和偏远岛屿开展远程医疗,利用互联网和云服务进行诊断或提出治疗建议。五是促进公共和私人数据的合法利用。

(二)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老龄人口生活质量

欧盟、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已开展了多项智慧养老项目的实践。欧盟中的17个成员国率先开展环境辅助生活(AAL)研究计划,研发内容包括开发感应传输装置,将家中设施智能化,共同连通在一个具有扩展性的智能技术平台上。如今,该计划已在整个欧盟体系内得到大范围推广。其中,德国利用AAL环境辅助生活系统加强日常疾病预防,有效缓解了养老经费超支严重、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帮助德国政府节省了340亿欧元的养老财政支出。德国政府在小范围推行AAL系统,通过感应床垫、感应毯等智能家居装置和自动量压仪等可穿戴健康设备,实现全时数据监控,把反映老年人身体健康和活动状况的数据传输到环境辅助中心,基于这些数据,医护人员可对其进行分析,一方面,对老年人的日常生理状况进行监控,如出现突发疾病等紧急状况可实现迅速远程报警;另一方面,将日常作息、生理指标数据的搜集与个体健康状况进行关联,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梳理出最优的作息规划,按照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康保养建议,对疾病防患于未然。此外,德国联邦政府还直接投入支持18个与AAL相关的系统研发项目,还与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每年合办AAL大会,推进AAL系统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实现在欧洲乃至更大范围的推广。

欧盟“地平线2020”SHAPES(通过人类参与支持系统实现智慧与健康老龄化)项目从2019年11月开始实施,其目的是创建一个独特而开放的泛欧生态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标准化、可互操作和可扩展的平台,具有三个核心功能:收集和分析与个人健康、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数据;持续确定需求;提供可靠、可信赖、价格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该项目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芬兰、西班牙等14个欧洲国家的36个合作伙伴组成,涉及学术界、研究和技术组织、工业、公共机构和非政府组织。

日本养老产业发展全球领先,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等智能设备的养老机构众多,还提倡居家养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养老体系,提供远程家庭安防、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呼叫等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日本为人口老龄化准备的医疗保健系统战略的核心,其主要做法包括:促进匿名数据收集以改善医疗保健;开发虚拟现实设备,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痴呆等老年病症;投资人工智能、新药开发和治疗设备等尖端医疗技术产品。

(三)知名高科技企业开发多种智能化产品服务老龄市场

美国众多高科技企业紧紧抓住老年人的产品和技术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推出家用机器人及各种智能设备面向老龄人口市场。亚马逊开发“原居安老”技术,其产品从智能音箱Alexa到机器人,目的是帮助上年纪的美国人依然能够生活在自己家里。谷歌旗下智能家居业务部门Nest探索解决可能对老人造成威胁的摔倒问题。同样,越来越多的主流可穿戴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其产品中增加了健康监测和跌倒检测功能,苹果公司将提供跌倒检测作为其智能手表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类似的应用开发预计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

有数据显示,在目前全球针对老人的养老辅具中,日本产品占据了一半,日本企业积极开发护理机器人,松下、丰田等纷纷涉足看似与其主营业务无关的老年人护理机器人领域,其产品在世界领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类。一是辅助失能老人的康复机器人。松下的步行辅助机器人可以感应老年人的细微动作,协助其在屋内移动,其智能之处在于,机器人内置的马达只在老年人力气不足的时候才提供支持,这样可以让老年人使用自己的力量,避免肌肉萎缩。丰田公司的护理机器人HSR配备微型计算机、各种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通过语音或平板控制器自动识别物品,再利用可伸缩的折叠臂和机械手进行夹取。二是照顾认知障碍老人的陪护机器人。日本政府预测,到2025年,65岁以上老人中将有700万人患有认知障碍症,而人形机器人在照顾、安抚这类老年人方面优势明显,比如,配备了语音识别技术、传感器和摄像头的机器人能理解人类基本的面部表情,识别人类说话的内容、音调和语气,并综合判断人的情绪,可以用多种语言与人交流,还可通过云计算分享数据,进行学习。

三、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仍面临三方面挑战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多次发布养老产业相关规定,并积极推动智慧养老。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2021年联合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此外,《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等,都提出加强城市养老设施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多次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并提供税费减免、资金支持等扶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数字技术与养老服务业紧密结合,扩大了养老服务水平,智慧养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产业发展仍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成熟。与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体系及养老服务模式还存在较大差距。各地正在探索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服务模式起步较晚,养老设施也不够完善,且功能单一。国外养老机构已经能够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生理和行为数据,对老年人的服务、饮食计划和康复治疗进行调整,增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提升老年人护理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相比之下,我国在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尚难满足智慧养老需求。

二是相关软硬件设备性能质量存在差距。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产品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高科技企业已开始采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统筹发展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机器人企业也推出可提供智能看护、亲情互动、远程医疗等功能的机器人。不过,总体而言,我国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还处在发展初期。比如,社交机器人在日本、美国和西欧的社会应用被证明是成功的,但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有限,国产社交机器人的质量与日、德等还存在差距。

三是我国老年人数字素养不高,且对产品价格较为敏感。一方面,老年人普遍认为不断创新的智能设备使用方法复杂,有些人甚至产生技术焦虑,拒绝学习如何使用。而且,由于记忆力下降,老年人难以记住复杂的操作程序,也影响了其使用智能设备的意愿。有调查显示,我国虽然有83%的中老年受访者使用手机,但其中只有6.5%的人能够上网,老年人群使用先进技术的数字技能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同时又对使用智能服务的便利性抱有很高的期望。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也会影响智能养老产品的购买和使用。

(二)对于我国发展智慧养老的建议

第一,完善供给能力,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及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养老资源和模式不足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为此,建议政府部门积极完善智慧养老供给能力,大力推动数字化健康养老平台及体系的发展,建立探索智慧养老示范项目,逐步形成多层次养老服务,提供具备智能监护、智能康复、用药提醒、智能呼叫、慢病管理、医师咨询等功能的平台,打造家、社区、养老机构相结合的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创造养老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新材料等新一代智能技术,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升级。可参考西方成熟的惠老模式,在一线城市建立更多试点社区,视效果逐步有针对性地在二三线城市试点。

第二,积极布局智慧养老硬件和软件,集中力量实现相关技术突破。利用数字化手段是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应加大力度推进智能健康医疗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算法的国产化,制定产品技术标准,建立相应检测规范。重点实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机交互等的安全可控发展和算法模型的突破,摆脱智能医疗、护理产品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促进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的开发,提升产品智能化、个性化程度,改变产品同质化、低端化较为普遍的现状,同时发挥国内产品价格优势,促进规模化应用,加速推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三,建立统一有效的数据治理组织结构和平台,推进数据共享并加强数据保护。鼓励养老机构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收集老年人的行为数据,同时,将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信息及诊断数据等纳入数据保护范围,规范其在医疗、护理部门或机构内的流通。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对海量医疗临床数据进行集成和清洗,形成高质量、高应用价值的结构化科研数据,供医疗机构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在医疗保健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及诊断等过程中加强数据利用的安全控制,保护个人隐私;三是加强伦理规范的研究,尊重老年人心理和自主意愿,避免针对老龄人群的社会歧视等道德伦理问题的出现。

第四,培养老龄人口的数字素养,提升老年人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建议相关部门重视对老年教育的投入,不断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使老年人通过必要的培训能够使用基本的在线服务,防止诈骗和欺诈等。同时,积极推动数字设备使用的普及,提高老年人和即将步入老年阶段的群体的认知能力,持续发展更多潜在的创新设备用户,使老年人成为智能养老数字设备的活跃用户,更便捷地享受智能社会带来的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