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宇 杨雨晴 张 阳(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对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历程,指出在新能源全电量入市背景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收益不确定性增加、绿色价值挖掘不足、数智化赋能支撑仍需强化、营销人才缺乏等。为此,建议多措并举应对挑战,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构建高效管理机制,彰显绿色价值;强化数智化支撑,提升功率预测水平;厚植人才储备根基,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绿色价值;数智化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深刻变革,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实现跃升发展,加快能源转型已成为各国共识。我国已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能源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电力市场化改革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回顾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的十年历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多元竞争主体格局逐步形成,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持续强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将更好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对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2015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经过十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我国电力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实践。2024年11月发布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提出,分“三步走”推动统一电力市场建设,首次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数据显示,在交易规模方面,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2024年市场交易电量6179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2.7%;2024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570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在市场格局方面,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电力市场累计注册经营主体74.3万家,燃煤火电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机组是市场化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监管方面,我国电力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不断完善,《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等规章制度陆续制定出台,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适合新能源占比提高的电力市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势在必行。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旨在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并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上网电价。新能源全电量入市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发电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优化新能源消纳路径,还将推动新能源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二、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发展现状
(一)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一是新能源入市使辅助服务成本增加。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增加了对辅助服务的需求,迫使新能源企业承担多项分摊费用。二是新能源入市利润空间收窄。现货市场中,由于新能源受自身特性影响使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电价下行趋势明显,大部分省区现货规则中还有中长期超额偏差回收机制,进一步压缩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三是供需失衡易引发市场价格风险。受自然条件影响,在新能源发电较多时,市场供给充裕,价格走低;而在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市场供给趋紧,价格走高,如午间时段光伏供应过剩,低电价持续时间长,导致新能源企业在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中面临亏损风险。四是新能源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同时在现货市场下,新能源还需要与传统能源同台竞争,面临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压力。
(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绿色价值挖掘不足
一是交易组织体系有待完善,随着现货市场加快推进,新能源全面入市,新能源营销工作面临业务变革和转型,部分新能源企业尚未设立独立集中的交易报价机构,营销制度流程需进一步健全,营销对生产的牵引作用未能充分体现。二是电力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交易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规范,风险识别不全面,传统风险识别方法主要关注常规电力供需波动和电价变化,对新能源发电的特性考虑不足,难以全面识别潜在风险。三是响应速度有待提升,现货市场调度指令下发时间短,管理更为细致,要求新能源场站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及时调整出力。四是绿色价值挖掘不足,以新能源为导向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绿色电力消费环境溢价效用尚不明显,用户侧绿色能源消费活力有待提升。
(三)数智赋能支撑不够,预测精度要求提高
一是数智技术支撑尚显不足,电力交易工作涉及海量数据、交易流程复杂、交易规模庞大,营销数智化支持体系亟需快速迭代升级。二是数据来源单一,缺乏对电网运行数据、用户负荷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利用,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难以全面反映系统运行状态。三是短期预测难度大,现货市场要求新能源提供未来15分钟至数小时的出力预测,短期预测精度直接影响着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的收益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但目前新能源单点功率预测能力需要提升。四是预测模型需不断优化,预测精度对气象数据依赖性强,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导致功率预测存在较大偏差,而新能源出力高度依赖气象条件,气象预测误差会直接影响新能源出力预测精度。
(四)营销人员需求增加,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一是营销人员储备不足,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现货市场规则复杂、交易品种多样、价格波动剧烈,通过改革推动现货市场业务拓展,需要更多专业化的营销人员进行市场分析、交易策略制定、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二是营销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培训,营销人员需能够及时捕捉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掌握市场及交易规则、调度交易协调、交易报价、生产计划衔接等,对营销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三是营销人员风险意识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主体和利益群体,营销人员在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此外,需加大对电力营销人员监督和引导,防止出现影响市场公平交易的行为。
三、应对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的对策建议
(一)多措并举化解风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
一是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建立更灵活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模式,明确辅助服务的成本分摊规则,根据不同电源的调节能力及其对系统的贡献程度,合理确定分摊比例。二是优化价格形成机制,考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特性和市场供需关系,合理设置价格上下限和价格调整周期;积极参与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元化市场交易,拓宽收益渠道,建立新能源电价波动风险对冲机制。三是发挥新能源灵活调度能力,开展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可调度性和稳定性;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发电效率。四是对新能源建设进行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做好项目前期规划选址、资源评估等,降低项目开发风险,控制建设成本;针对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可鼓励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综合智慧能源模式,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二)构建高效管理机制,实现绿色价值
一是完善组织交易体系,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市场供需、价格、政策等信息,推动新能源企业设立独立交易机构,优化制度流程,搭建常态化的跨部门沟通平台。二是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公正交易;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帮助新能源企业识别和应对市场风险,保障交易安全。三是建立快速响应的内部调度机制,根据交易结果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电计划,确保按时按量完成交易;根据市场规则、自身发电特性和预测结果,制定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场景下的精细化交易策略。四是完善以新能源为导向的电力市场定价机制。增强绿色电力消费环境溢价效用,对绿色电力消费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或税收优惠,通过碳市场、绿证交易等方式实现绿色价值变现,提升绿色电力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配套政策,将可再生能源绿色价值挖掘与国家节能降碳政策体系有效衔接,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数智化支撑,提升功率预测水平
一是部署智能化辅助交易平台,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时连接发电侧与用电侧,预测未来电力需求和供给情况,数智化驱动动态定价与市场响应。二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搭建覆盖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用户等多主体的数据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三是提升短期功率预测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结合气象数据、历史发电数据等,提取关键特征,借助数智化手段进行训练,实现更高效的精度预测。四是不断优化预测模型,利用先进的气象预测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高精度的数值天气预报,作为功率预测的重要输入,动态修正预测结果,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
(四)厚植人才储备根基,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具有电力市场、金融、数据分析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内部人才奖励激励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健全营销人员培训体系,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强经济、营销、运行、电气、财务、计算机、市场分析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通过案例分析、交易模拟等方式,不断提高营销人员能力水平,增强其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三是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加强营销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定期组织营销人员参加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处置等方面专题讲座;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提高营销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同时,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对营销人员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全面提升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编写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4.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24年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简况[DB/OL].2024. https://www.cec.org.cn/detail/index.html?3-341474.
[3]周孝信.“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趋势研究——绿电替代+绿氢替代[J].新经济导刊,2023,(Z2):32-37.
(作者单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