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彦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
摘 要:先进制造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筑牢先进制造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保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领先和保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能力。需要从健全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构建链群协同发展网络、重塑产业组织形态、建立赋能发展机制、锻造文化经济形象等五个方面发力,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领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基石,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要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五五”时期,推动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塑造国际产业竞争新优势是重中之重。应注重先进制造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一,提升先进制造业三大能力,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先进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一)先进制造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制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主要为经济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为生产力提供物质支撑。制造业则是利用原材料、能源、设备、劳动力、技术、资金、数据等资源要素,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具、工业品与消费品的行业。作为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制造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新与旧、传统与新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基于一个时期的先进技术发展而来的制造业,即称为先进制造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主干,也是先进制造业。总的来看,先进制造业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在技术和工艺、制造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附加值和带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的产业形态,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新质生产力是接替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形成的物质力量。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更上一个层级的生产力,它既是包容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也包括实现动能跃迁的生产力。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跃升,集中表现为以数字经济为时代背景,以先进和新兴产业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力量,以内涵型、自主型发展为增长路径的新的生产力形式和质态。
(三)先进制造业与新质生产力在“新”与“质”上相互交融
一方面,“先进”与“新”质生产力高度统一,都强调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技术,正加速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驱动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种变革下,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对接,带来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无论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的主体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将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先进”与“高质”殊途同归,追求的都是价值的增值。先进制造业是引领制造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形态,是现有重点发展的制造业的统称。新质生产力追求的也正是高效率和高价值。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方式将会随着产业链组织形态变革与价值增值差异而发生显著改变,而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新的生产方式都属于先进制造业范畴。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要素驱动形式、产业组织形态和价值增值方式等“质态”的变革,与先进制造业所追求的一致。
二、聚焦新质生产力,筑牢先进制造三大能力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先进制造业应着力加强能力建设,这种能力集中表现为一种嵌入高质量发展中的组织和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具备完善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制造能力应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发展的重大转变,推动渐进式单点式创新向颠覆性网络化创新转变,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领全球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能力,是作为骨干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的能力。
二是拥有高水平发展效能,保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领先的能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键所在。先进制造业能力应体现在完整产业体系优势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推动全行业、全链条制造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重塑国家工业形象和工业文化“软实力”,确保制造业不易被模仿、不可替代、不能转移,形成国际竞争力。
三是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先进制造业对高质量就业的创造作用,对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能够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新型工业化的要义所在。先进制造能力应是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三、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的在于借助先进制造技术进步,改变生产制造模式和产业组织形态,重塑制造业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竞争力。应从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十五五”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项规划,提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健全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对接,是创新链与产业链寻求统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核心所在。从创新主体角度来看,需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的鼓励和支持,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当好科技创新的“出题者”“答题者”“阅卷人”。从创新成果转化角度来看,应健全研发创新过程中的“即时产出”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从创新服务角度,要打破产业边界促进融合创新,培育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数字平台,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从应用牵引角度,要实施应用场景行动计划,构建“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认定-新场景开发”体系,开展标杆示范场景项目建设,创建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二)构建链群协同发展网络,形成结构合理、区域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布局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链空间分布的重要载体,产业链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纽带。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重在从行业角度,构建细分领域完备、分工协作紧密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在从空间角度,打造规模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生态体系健全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集合体。据此,建议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明确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目录,强化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固链,实现“化点成珠、串珠成链”;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激发地方主动性创造性,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最终通过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构建起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三)重塑产业组织形态,提升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
先进的组织形态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特征,包括新的企业形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制造模式、新的服务业态等。据此,建议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能制造工程,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重塑先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组织形态。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率领先的绿色生产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专项工程,遴选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项目,开展跨界交叉集成创新,拓展新领域新赛道。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先进生产制造向“产品+服务”迈进,激发生态主导型企业、平台组织和共享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赋能发展机制,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
以新型工业化赋能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线。围绕赋能新型城镇化,要深入实施针对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行动,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城镇人才、产业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围绕新型工业化赋能信息化,不断加快5G、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发展,扩大优质供给、新型供给,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为民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围绕新型工业化赋能农业现代化,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业装备等对农业的改造,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五)注重工业文化发展,推动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工业文化是先进制造业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集合,工业文化是先进制造业“软实力”的有力支撑。据此,建议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塑造与传播工程,挖掘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文化的新内涵、新理论、新体系,推动文化与产业、科技、区域的融合发展。同时,完善产业治理的制度性规范,探索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加快建设集政府、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产业治理机制。此外,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探索开展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研究制定促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条例。
参考文献
[1]陈梦根,张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改革,2024,(06):58-69.
[2]陈晓清.中国工业文化发展特征、趋势与策略研究[J].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1(04):167-179.
[3]侯彦全.集群化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4(4):52-56.
[4]王海兵.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典型范式[J].新经济导刊,2024,(08):15-22.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