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0

毛 磊 魏 昊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全球各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竞争新优势、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胜负手”。无锡市积极把握未来产业前沿交叉、创新颠覆特性,构建“5+X”未来产业动态、梯次发展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国内外未来产业布局情况

(一)未来产业成为全球大国竞争的新赛道

2019年2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了《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提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通信网络、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等五个未来技术领域,并将未来产业作为国家战略。2024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了新一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2024年更新版),本次清单以美国2020年《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为基础,对其中的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列表作了更新和调整,并具体列出了各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子领域清单。

2020年3月,欧盟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支持发展机器人技术、微电子技术、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云基础设施、区块链、量子技术、光子学、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制药、先进材料和技术,以增强欧盟在全球产业竞赛中的竞争力。

2016-2020年,日本陆续发布《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确定了创造未来产业将采取的年度重点措施。2021年日本发布《第6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提出要激发研究学者的内在动力,不断产出新知识新技术,建立面向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知识系统。

此外,韩国对未来产业也同样展开了大规模部署。2019年2月,韩国发布《政府中长期研发投入战略(2019-2023)》,明确提出发展未来产业和新产业。同年6月,韩国政府在《制造业复兴发展战略蓝图》中再次提出发展未来产业前沿技术,鼓励在半导体、未来汽车、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大型公私合作研发等。

(二)未来产业成为国内争相布局的产业新方向

一是中央及各部门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自2020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深圳、四川考察时,多次指出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性,强调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印发了《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名单》《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强调提前布局和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方向,持续突破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2024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在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第三代互联网等方面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

二是各地竞相加码未来产业。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发布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实施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目前,全国约有20个省、市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未来产业。

二、无锡培育与发展未来产业基础及优势

(一)基础与优势

无锡产业发展基础好、门类全,是百年制造业重镇。近年来,无锡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产业科技创新“领跑一步”。2022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中升至全国第12位。同时,无锡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纵深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的契机,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目前,无锡加快推动“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建成了以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标志性科技产业,并初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等一批未来产业发展雏形,构建了坚实的未来产业发展基础。

江苏无锡: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无锡)创新中心。图/中新社 

一是未来产业细分赛道逐步明晰。2023年2月,《无锡市构建“4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5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增长后劲足、资源集聚度高的未来产业。同时,无锡市相关板块和重点企业正不断扩展未来产业内涵,抢占最新赛道,在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元宇宙、合成生物等领域创新发展。

二是特色产业园区加速成型。目前,无锡市未来产业领域已形成宜兴通航产业园、梁溪东方空间产业园、惠山航天航空产业园、中船海洋探测技术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雪浪小镇未来园区、无锡量子感知产业园、微纳星空商业卫星制造基地、锡山新材料产业园、宜兴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未来产业相关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各区产业优势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聚程度持续提升,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添强劲动力。

三是创新平台持续加码。目前,无锡市已建设江苏省模式识别与计算智能工程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12家重点高校合作。

四是重点企业加速成长。捷通数智以灵云平台为基础,以量知行业大模型为支撑,构建涵盖AI能力平台、机器学习平台、知识平台和算力管理平台的数智平台,推动量知行业大模型在智慧工业等多个场景试点应用。蓝箭航天加快推进火箭高端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屹信航天在国内商业低轨通信卫星载荷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与航天科技、中国电科、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等开展合作。优必选科技公司与天奇股份公司合作,全新一代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将与智能装备业务结合开展实景训练。信捷电气公司打造可编程控制器、人机界面、伺服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搭建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开发出智能机器视觉系统、基于示教的机械臂等前沿产品。晶海氨基酸公司不断加强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2023年12月成功上市。隆基氢能公司加快二期项目建设,其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图为观众在2023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体验展出的物联网产品。图/中新社 

(二)不足与短板

对比北京、上海、合肥等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城市,无锡在培育与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未来技术原始创新、基础创新能力薄弱。二是大型科研院所、高端学府数量较少,未来产业高端创新人才稀缺。三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算力等要素在供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借鉴其他典型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无锡市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无锡市制造业与科技优势,紧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以前沿技术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系统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

(一)统筹未来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推动无锡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在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引导多元创新、主体创新。以制度创新赋能科技创新,进一步放权赋能、强化创新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前沿领域大胆探索。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未来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未来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一个未来产业、一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模式,制定未来产业细分产业行动计划,切实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市区协同、部门联动,明确推进举措,落实各项任务,统筹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

三是成立产业发展智库。以中国(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为依托,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无锡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攻关、招商引资等提供支持。

(二)强化未来技术攻关

一是构建技术创新网络。深度谋划与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为重点的未来学院合作,建立未来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打造重点实验室研发矩阵、示范性新型研发机构,谋划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二是强化未来技术攻关。加强与国家未来技术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研究计划的衔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围绕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协同合作,承担更多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项目,产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整合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资源,建立面向未来技术中试验证和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团队,组织常态化中试验证推介活动,成立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探索“就地转移”“引进转移”等科技转移模式,推动未来技术中试及产业化、商业化。

(三)加强未来产业应用

一是建设应用场景试点。研究成立未来产业场景应用促进中心,加强场景应用清单梳理、挖掘与发布,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推动应用场景实测、市场验证和市场推广,打造国内领先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应用基地。强化技术驱动类、业务驱动类、集成应用类等场景建设,支持底层技术跨界示范应用,实现不同场景协同联动。

二是强化典型应用场景落地。结合无锡智能制造、车联网等优势,率先支持在人形机器人、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性未来技术领域实施并推广一批示范项目,形成未来产业落地应用典型范式,并逐步推广至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装备、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其他未来产业领域。

三是加强应用供需对接。依托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集成电路创新发展大会、雪浪大会等重点平台,积极举办未来场景应用发布会、供需对接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与市场需求形成有效衔接。

(四)推动未来产业集聚

一是打造未来产业专业园区。根据“差异发展、协同联动、点面结合”的理念,支持各区根据自身优势与基础,打造一批未来产业专业特色园区,并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未来技术孵化链条,加快构建硬科技初创企业体系。

二是加强未来产业企业引育。支持现有头部企业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加快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牵头科研院校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鼓励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培育,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推动未来产业企业融通。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依托各类促进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举办技术推介、产业对接、项目路演等各类活动,促进未来产业资源要素流通。

(五)优化未来产业生态

一是加强未来产业金融支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前沿技术创新等重点项目信贷保障,引导天使投资等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相关领域,鼓励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小投早,发挥“耐心资本”作用。

二是加强未来产业人才支撑。持续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加强未来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支持高校建设未来产业相关领域院系、专业,培育未来产业方向专业人才,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未来产业领域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试点。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未来产业标准引领与专利布局,完善未来产业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及储备机制,推动建立国内、国际产业标准化组织或联盟,积极参与产业标准化工作。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算力、能源、数据等资源,为未来产业企业招引、项目落地、技术产业化、场景应用、数据应用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