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端发力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0

毛 磊(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

摘 要: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的突破所推动,是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和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内各城市打造城市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抓手。未来产业处于产品原型到大规模产业化阶段,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呈现不确定性特征,需发挥好需求端校准、验证功能,以处理好科学布局和抢占先机的关系,寻找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最优解,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自我造血能力的未来产业。本文通过分析未来产业需求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典型城市需求端培育未来产业的做法,总结提出从需求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需求端;对策研究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的突破所推动,是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也是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未来产业处于产品原型到大规模产业化的阶段,虽然前景广阔,但是投入大,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呈现不确定性特征,从供给侧出发的普适性创新激励手段效果开始减弱(如创新补贴、减税优惠等),需要发挥好需求端校准、验证功能,以处理好科学布局和抢占先机的关系,寻找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最优解,精准引导培育一批具备工程化能力和商业化潜力的产品和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自我造血能力的未来产业。

一、从需求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体包括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6G通信、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技术突破的应用转化路线、范围和应用场景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其产业发展培育呈多路径、多方向状态。从过去产业发展规律看,高度重视需求端牵引作用是未来技术商业化、产业规模化、生态成熟化的关键动力。一是需求端为动态校准产业技术路线提供参考。市场需求变化可助力动态判断和鉴别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根据哈佛商学院对全球500个科技项目的跟踪研究,市场敏感度高的研发团队产品成功率提升63%。2010年前后,日本电视厂商对于需求端的分析不足,押注技术难度高、成本高的等离子赛道,被韩国卡位液晶技术和产业链,导致电视产业份额的急剧下滑。二是需求端为技术商业化提供“终极验证”。未来技术研发易陷入“实验室领先、市场滞后”的困境,基于需求推动能避免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场景错配。波士顿动力公司执着于实验室性能,坚持采用成本高昂的液压系统,因价格问题迟迟无法商业化,7年内3次易手,后面更是被软银集团折价出售给韩国现代。我国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等以低成本的电机路线切入,迅速占领市场。三是需求端的增长为产业规模化提供“增长引擎”。早期市场需求为技术提供落地验证场景,帮助优化产品设计、降低成本,为产业规模化奠定基础。无人机技术发展最初依赖军事需求,中期通过农业植保等民用场景实现规模化。无人机在消费市场和各行业中渗透加速,促进了低空经济的发展。四是需求端成为产业生态成熟的推动力。在需求明确后,产业链上下游才能更好地围绕目标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智能驾驶发展的明确需求推动了“芯片—算法—车厂—保险”全链条合作。

二、未来产业需求端发展趋势

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高效赋能千行百业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起主导作用,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自动化处理海量数据、优化决策流程及资源配置,重构医药、医疗、金融、制造、农业等产业运行范式,推进产业数智化、绿色化,实现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比如,传统新药研发平均需要10年、投入很高,成功率却不足10%,而AI制药有望将临床前阶段成本降低至1/10,时间压缩至1/3。而量子科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与人工智能融合重塑计算范式,将更高效赋能医药、农业、制造、金融等产业。二是国家战略安全需要推动航空航天、深海科技等产业发展。太空资产、海洋关键矿产成为大国博弈关键点,6G通信、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构建的空天地海一体化技术体系,成为航空航天、深海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绿色化、低碳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催生氢能、新型储能、可控核聚变以及碳捕集等新增长极。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正重构产业价值体系,氢能以清洁能源载体特性,打通可再生能源消纳与工业深度脱碳双向通道,可控核聚变以颠覆性的能源供给模式,迎来清洁能源的产业化曙光。比如,安徽省合肥市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四是医疗健康需求升级拉动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新市场。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增多推动治疗范式向精准化、个体化跃迁,催生基因编辑、细胞重编程、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领域需求。根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的研究,2028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达到近500亿美元,近几年平均年增长率27%,基因和细胞治疗2030年有望突破千亿规模,将带动基因测序、DNA合成、自动化高通量药物筛选、AI赋能等相关领域市场发展。

三、典型城市从需求端培育未来产业经验

本文深入研究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在需求端培育与发展未来产业的做法,总结了其在机制创建、示范引导、政策激励、场景开放等方面典型经验。

(一)创建协同工作机制

杭州市建立了市级层面未来产业推进调度工作机制,优先在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数据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试点,加大对场景建设及应用创新的支持力度。合肥市成立全国首个专门推进场景创新工作的机关处室,组建全国首个场景工作专班,构建“处室+公司+中心+专班+合伙人+实验室”“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并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和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公司,推动全领域、全市域、全流程场景创新工作。上海市建立了一体化场景培育机制,通过发布融合试验场景、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场、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特色场景创新联合体等,形成“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一体化体系。

(二)强化政府示范引导

上海市编制创新产品推荐目录,通过政府首购、订购等方式,优先采购国产医疗设备、氢燃料电池车等创新产品,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同时鼓励与引导国企加大创新产品采购比例,为支持脑机接口产品应用,在政策上提出支持脑机接口产品纳入医疗保险收费目录。珠海市支持政府优先采购纳入珠海创新产品清单,并鼓励创新产品应用,对虽无销售业绩但经相应资质机构验证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质量规范要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允许其参加相关政府项目投标。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无偿捐赠、免费试用的方式提供场景产品、方案,推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试用,择优出具使用评价报告并示范推广。深圳市搭建“深i企”平台和电子采购卖场,发布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征集,经权威专家严格评议确定的《深圳市技术创新产品目录(2020年)》等,该目录产品成为政府机构优先采购及推荐的品种,支持深圳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应用。合肥市印发《开展国有企业场景应用创新试点的工作办法(试行)》,明确轨道集团、百大集团、建投集团等8家国有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结合自身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需求,释放场景机会,给予新科技产品应用空间。

(三)创新消费激励政策

北京市昌平区鼓励企业采购物流、牵引、环卫、通勤等燃料电池车辆,对纳入北京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的,给予资金支持。深圳市在《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每年将发放5亿元“训力券”,降低人工智能训练成本、应用成本,拉动算力、数据消费。

(四)推动应用场景开放

各地把应用场景建设作为推动未来产业需求端培育的重要手段,推动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商业价值实现。上海市明确提出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探采等领域滚动发布应用场景创新任务,对标杆性示范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20%,最高800万元奖励。杭州市打造城市大脑,开放覆盖智慧交通、卫生健康等领域数百个应用场景,与DeepSeek多次对接探讨城市大脑智能中枢与DeepSeek技术融合路径。合肥市在政务、金融等领域率先部署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合肥量子城域网,为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场景,加速量子计算、量子测量技术产业化。合肥市在开放城市生活应用场景上,为提高物联网燃气表的数据通讯安全等级,合肥合燃华润燃气有限公司联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量子加密技术,在物联网燃气表数据安全和应用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成功实现国内首个基于量子安全技术的NB-IoT物联网燃气表的示范应用,目前量子燃气表已在合肥多个居民小区示范应用,应用数量近千户。

(五)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强化宣传体验、供需对接等方式,以技术产品推介与资源聚合为枢纽,推动产品展示和价值转化深度协同。在宣传推介方面,北京市建设“机器人大世界”机器人展示中心宣传平台,汇聚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机器人产品,以“机器人展示+应用体验”的形式,打造链接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产业、优质企业和技术专家的“永不落幕的展厅”。合肥市打造量子科技体验馆,以科普的形式宣传量子纠缠、量子叠加等产业技术与产品。深圳市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为无人机企业提供检测场所、维修保养、飞行培训等业务支持,也为市民提供科普宣传。在供需对接方面,杭州市在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云栖大会等国际性平台展示成果,推广“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空间智治平台等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通过“幸会·杭州”平台定期发布未来场景清单,组织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探索未来产业规模商用。

(六)创新金融保障体系

为促进未来产业产品或场景示范、规模化应用,部分地区联合国内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工具,支撑未来产业需求端服务或应用。2024年上海支持众安保险探索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服务商合作,聚焦大物流领域的无人车智能驾驶场景,为港口、铁路枢纽、陆港、空港、工厂的无人驾驶电动重卡Q-Truck提供企业研发设备财产保险、研发设备测试期责任保险产品服务。为满足低空经济的特殊需求,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广东人保财险公司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于低空经济的示范保险产品——“广东省低空飞行器综合保险”。

四、从需求端发力发展未来产业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未来产业特性与趋势,充分研究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未来产业需求端培育路径,从需求端提出未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多方合力,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加强未来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未来产业发展资源统筹与配置上的作用,借鉴合肥“六位一体”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研究成立城市未来产业场景工作专班,统筹协同推进多位一体的全链条未来场景服务体系。二是成立未来产业智库。甄选未来产业领域学术专家、企业专家等组建未来产业智库,开展未来产业洞察,基于需求端有效市场,动态校准产业技术路线并验证技术商业化可行性。绘制未来技术成熟度图谱,精准识别未来技术需求爆发点,并转化为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建设梯次性未来产业培育体系。三是推动数据共享。研究建立产业需求大数据平台,推进政府侧、产业侧、消费侧数据畅通融合,推动企业订单数据、消费者行为数据与科研机构技术库等协同畅通,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市场化场景专业服务机构等各类参与主体在场景挖掘、发布、对接、推广及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信息共享。

(二)多管齐下,激活场景应用新引擎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场景开放。研究成立未来产业场景应用促进中心,加快梳理面向城市治理、城市交通、社会民生等公共领域场景应用清单,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面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领域,发布基于量子通信的城市基础网络,基于具身智能应用的危险应急作业,基于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的政务管理与服务等应用场景,吸引企业参与技术验证。二是开展场景赋能升级行动。依托各集群促进组织或联盟,实施场景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推动集群链主企业、创新骨干企业场景开放,打造一批可视、可感、可体验、可推广的面向未来领域的重大场景,如基于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的云上智城领域新场景,基于无人机器、AIoT等技术的农业生产场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动植物疾病诊断场景,基于基因编辑等技术的种苗培育场景等。三是打造消费场景应用。瞄准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具身智能、AIoT等未来技术,在零售、餐饮、文旅、展览、社交媒体等领域打造一批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场景,如基于元宇宙等技术的线上展博场景,基于AIGC等技术的虚拟偶像场景,基于大数据、NLP情感分析等技术的社交媒体场景,基于AIoT等技术的智慧场馆场景,综合运用具身智能、AIGC、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智慧景区场景等。四是推动场景应用落地。围绕重点应用场景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平台,构建“应用场景+技术研发+中试平台+投资基金”场景应用落地生态,遴选和挖掘典型场景应用落地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探索“一个典型场景+一项技术成果+一个行业推广”应用落地模式。

(三)多措并举,释放消费市场新动能

一是创新市场支持政策。设立“未来产业首购目录”,加强未来产业产品与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研发应用政策的衔接,对人形机器人、量子传感器、合成生物等产品给予价格补贴,推动消费端购买,拉动市场产品需求。二是实施消费提升行动。开展“未来产业+”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三是创新消费促进活动。举办AI自动驾驶竞速比赛,数字人评选,无人机表演赛,水上无人装备表演赛,具身智能走进课堂,养老机器人走进福利院等各类活动,拓展低空应用场景,优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海洋科技等消费服务。

(四)多点发力,厚植要素体系新支撑

一是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专业性的技术认定和项目评估机构,建立创新企业所处产业、所生产创新产品的质量评估公共平台、产品推广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议探索实施“阶梯式”的质量认证模式,提高产品的认证效率,并为消费者甄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提供专业参考。二是加强金融赋能。研究设立未来产业创新基金,引导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对产业的支持,打造未来产业基金体系,对符合未来场景验证企业提供“风险共担”贷款。加大首贷投放力度,加强前沿领域场景创新、场景应用等重点项目金融保障。三是强化人才引育。实施“未来产业人才磁极计划”,针对元宇宙架构师、量子计算应用工程师、碳资产管理师等高端新职业,提供住房补贴、项目孵化等“一揽子”支持。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一批既懂产业趋势又擅技术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基于未来产业需求,召开相关对接会,引导未来产业企业参与。举办未来产业场景应用发布会,推动未来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新产品、新技术与市场需求供给形成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城市产业宣传平台,专设相关未来领域产品成果展示区,宣传推广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领域新产品。

参考文献

[1]谢俊杰,孙希科,王智琦等.基于应用场景的未来技术识别[J].情报杂志,2024,43(05):97-105.

[2]沈华,王晓明,潘教峰.我国发展未来产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5):565-572.

[3]颜色,郭凯明,杭静.需求结构变迁、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J].经济研究,2018,53(12):83-96.

[4]黄群慧.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N].学习时报,2020-07-08(A6).

[5]陈捷,吴仲琦,代涛.未来技术风险识别框架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安全视角[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4):570-579.

[6]郑江淮,宋建,张玉昌等.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8(06):24-42.

(作者单位系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