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优势

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处在全球第一方阵。《哈佛商业评论》人工智能创造国领导力排名中,中国居第二位a。中国在需求潜力、供给能力和智能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和强大潜能。

人工智能消费潜力巨大,产业应用场景广阔。中国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量大面广、多层纵深的消费级市场是模式创新和业态繁荣的重要基础。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8.05亿户,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达2302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占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数比重达到57.5%。中国消费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很高。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中国公众乐于接受人工智能的人数占比为78%,大幅高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b。制造业大国优势突出,应用场景广阔,中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和最大的制造业增加值,具备率先推动和引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垂直应用的有利条件。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机构预测,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73万亿元,全球占比将超过30%。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调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等经济社会重大转型也将在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催生更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科技基础较完备,技术跟进能力强。中国科研体系规模全球最大,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和引用量、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中国也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毕业生中有45%是理工类人才,在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的规模优势。2024年3月,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下属的麦克罗波洛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从本科院校看),而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院校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占全球的比例还只有29%。科技型企业数量庞大,2023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万家,679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a,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超100个b,企业和研发机构总体上拥有紧跟全球科技巨头研发进度的能力。

智能基础设施领先,经济智能化升级具备良好条件。中国算力设施具备规模优势,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在用算力中心算力总规模超230EFLOPS,位居全球第二位。电信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如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数据资源规模快速增长,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累计数据存储总量达1.73泽字节(ZB),尤其是工业数据的规模、多样性和专业化程度优势突出。绿色电力基础设施全球领先,电力成本约占智算中心运行成本的60%。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算力规模不断扩大,绿色电力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5.16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的近40%,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可以发挥对全社会算力、数据、人才等关键要素和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动员与统筹协调作用,形成重要制度保障。但也要看到,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研究底子还不够深厚,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和数据质量等基础要素还存在短板。

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科技是基础、应用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积极性,统筹关键资源,大力改革,释放人工智能发展红利。应继续夯实研究基础,整合关键算力、数据等资源,支撑市场化创新。促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在重点领域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并示范应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保障人工智能规范发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尤其是涉及数据真实性、隐私及公平竞争等行为的规制。完善社会化支撑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民生保障。逐步将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正轨,建立防范过度使用人工智能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冲突解决机制。支持设立覆盖全学段、以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基地。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