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0

孙美玉 李雨凌 彭 健 韩 健

摘 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加快未来产业布局。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23 年,政府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发展,颠覆性研究和融合式创新将不断加速催生未来产业新发展方向,地方未来产业培育有望实现发展路径新模式新突破。同时,需关注部分地方重点领域布局不够精准、产融资本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培育风险性评估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建议, 要进一步强化国家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建立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要素供给体系,完善未来产业培育风险评估机制。

关键词:未来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提前谋划颠覆性、变革性技术和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2022 年我国未来产业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创新以及元宇宙、卫星互联网、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取得新成绩,先行省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未来产业发展路径。2023 年,政府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发展,颠覆性研究和融合式创新将不断加速催生未来产业新发展方向,地方未来产业培育有望实现发展路径新模式新突破。与此同时,部分地方重点领域布局不够精准、产融资本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培育风险性评估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对2023 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各部门将结合“十四五”提出的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部署了一系列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技部、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各地方和各主体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等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2023 年我国将持续高度重视政策的指引作用,不断强化政策工具的使用,特别是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力, 进一步围绕重点领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产业规划、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二是各地将聚焦产业基础及资源禀赋出台更“下沉”的未来产业政策文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河南、山西和上海4 个省份(直辖市)以及深圳、南京、宁波等16 个地级市共计发布未来产业相关政策文件26 个, 其中18 个文件于2022 年集中发布,未来产业政策制定进入全面发力阶段。2023 年是“十四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各地将聚焦产业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未来产业政策环境。同时,已出台相关政策的地方将围绕未来产业重点细分赛道构建自上而下、分区分类的下沉式政策机制,一系列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操作层面的文件有望陆续发布(如图1 所示)。

(二)颠覆性研究和融合式创新将不断加速催生未来产业新发展方向

一是基础研究突破将持续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量子信息方面,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成功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以及“祖冲之二号”, 在超导体系方面实现了较强的量子计算优越性,自此我国成为目前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生物制造方面,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被国内外领域专家认定为“典型的‘从0 到1’的原创性突破”。

二是应用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我国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不断突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不断催生新算法、新模型、新范式,AI 框架正向着全场景支持、超大规模AI、安全可信等技术特性深入探索。北斗系统实现45 颗在轨卫星提供服务,定位精度优于5 米,向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国际搜救、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2023 年计划发射3-5 颗卫星,应用深度将持续增强。

三是以元宇宙、卫星互联网、氢能储能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变革将加速演进。随着元宇宙概念席卷全球,在AR/VR、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下,2023 年元宇宙产业预期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预测,目前我国元宇宙产业产值已超400 亿元,未来五年元宇宙市场将突破2000 亿元,并成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太空领域战略布局,据统计,2021 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约为292 亿元,预计2023 年将达到356 亿元,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双碳目标倒逼能源革命,加速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我国氢能产业启动,2023 年有望实现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新突破(如图2 所示)。

(三)未来产业培育有望实现发展路径新模式新突破

一是浙江、上海、深圳等先行省市立足本地科技、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逐步探索较为清晰完整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浙江省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 打造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未来产业生态布局。深圳市聚焦“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产业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 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

二是各地将聚焦关键技术、细分赛道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取得新成果。技术创新方面, 宁波市提出到2025 年,在商业航天发射、卫星通导遥、微创介入器械、人工智能解析交互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先导区建设方面,浙江省提出力争到2023 年,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河南省提出到2025 年,围绕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建设20 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2022 年浙江省公布第一批8 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 河南省公布第一批9 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名单。2023 年先行省市将进一步加速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围绕先导区建设重点培育、打造一批细分赛道新成果,同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挖掘更多新兴领域增长点,谋划新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如图3 所示)。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地方重点领域布局不够精准

当前我国未公开出台国家层面的未来产业指导性文件,多行业、多主体分散式顶层设计成为近几年地方未来产业布局的鲜明特征。一是部分地方对未来产业认识不够深入。部分省市对未来产业内涵边界、区域统筹等缺乏全局和趋势性把握,从部分省市已出台的未来产业政策看,有的“未来产业” 仅是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并未体现出面向未来的产业成长特征。成都、杭州、郑州、南京等地方政府部门反映,当地未来产业政策大多基于本地产业需求及自身理解来制定,对未来产业的内涵边界把握存在疑虑。

二是部分未来产业领域在地方布局中高度重合。通过对地方未来产业相关文件进行梳理,发现未来产业大部分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数字经济的相关规划中,很多地方将未来产业界定在一些现有前沿科学的细分分支中, 产业边界和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据不完全统计,在“十四五”系列规划、行动计划、指导意见中明确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及细分领域的4 个省、16 个重点城市相关文件中,将“量子信息”或“量子科技”作为主要布局方向的超过80%,然而某些地市并不具备量子产业资源基础,未来可能会导致过度重复建设,引发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二)产融资本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未来产业发展的瓶颈

未来产业部分技术创新高度依赖产融资本,现有产融资本短平快、新型产品少,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一是我国资本市场“短平快”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满足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长期投入。金融资本倾向于进入回报快、回报率高的产业领域,而未来产业部分领域尚处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阶段,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回报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吸引金融资本注入,从而丧失大量未来技术进步的机会。

二是在未来产业的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现有产业金融机制仍然以政府补贴为主, 产业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市场主导的新型金融产品缺乏,与未来产业相适应的创新运作体系尚未形成。例如,除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外,我国鲜有在量子科技、类脑智能等领域宏观层面上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 难以满足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市场多层次化、细分领域个性化的资金需求。

(三)产业培育风险性评估不足

未来产业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产业风险评估能力存在不足。一是现有产业风险评估尚缺乏成熟经验和理论的指导。现有大部分产业结构研究均以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对象,对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理论创新、前沿产业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不足。

二是未来产业存在技术领域、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监管方式等诸多“无人区”。未来产业高度依赖前沿性、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目前整体还处于孕育阶段,部分领域技术及产业化存在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长周期性,细分领域、发展路径、商业模式、监管方式等诸多方面尚未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由于其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利润,需要大量市场主体的试错、探索,可能只有少数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的优胜者和产业的主体。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国家顶层设计和地方整体统筹

一是持续跟踪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全面梳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未来产业布局的最新举措及动向,总结分析各领域发展重点、发展模式,进一步明确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内涵和边界。二是研究制定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出台国家未来产业指导性文件,明确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发展主体、重点任务、要素保障和监管要求等内容,科学制定阶段目标和任务分解,系统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探索制定重点发展的细分科技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更加具体的未来产业目录清单、专项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 指导地方前瞻性开展未来产业布局。三是推动地方与国家高端智库合作加强未来产业跟踪研判,形成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的高质量支撑,为地方出台更具操作性和建设性的指导方案打好基础。

(二)建立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要素供给体系

一是对标发达国家,科学、合理增加前沿领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加大面向未来产业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种创新型企业,增加对重点未来技术领域研发的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二是调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各类金融主体,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 保障未来产业发展资金的多源性。三是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基金的杠杆作用。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参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模式,确保基金稳定运行;鼓励地方部门协作建立未来产业“种子基金”来撬动社会投资,支持围绕重点领域、细分赛道开展未来技术竞赛、产业创新大奖赛等活动。

(三)完善未来产业培育风险评估机制

一是加强未来产业主要领域风险防控的前瞻性研究。开展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未来产业风险防控经济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我国未来产业风险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相应的具体场景进行模拟分析和路径推演, 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到及时发现和应对, 科学调整现有顶层方案。二是支持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制定未来产业及其细分领域的技术标准、国际规制及伦理规范等,加快我国未来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三是鼓励探索开展未来产业重大技术创新监管试点。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重点是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安全快捷的测试环境,推动创新与监管的良性互动,加速未来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和技术迭代。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