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未来产业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催生,目前尚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或商业化探索导入期,未来5~10 年内具备较大增长潜力或较强战略性影响的新产业形态。从近年来集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及其未来趋势出发,基于技术颠覆性、产业战略性、辐射带动能力和潜在经济社会效应等衡量指标,借鉴发达国家未来产业布局,结合中国战略需求与产业基础,我们认为未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未来材料、低碳能源、生命健康、未来空间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内的一些热点新技术和新业态值得关注。综合国内外智库的数据预测,结合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和专家的判断,初步估算,2030 年中国未来产业7 大重点领域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约10 万亿元。当然,各领域技术演进方向存在不确定性,今后可能将继续涌现出更多的未来产业新赛道,重点领域和热点方向还会根据技术发展变化情况动态调整。
未来空间
未来空间是人类探索新兴领域的前沿,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载人低空飞行、深空深地深海探索、极地开发等。2030 年中国该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 亿元。
载人低空飞行指在地面或水面上高度1000 米以内的载人飞行,主要应用于交通、旅游、应急救援等领域。目前,中国飞行汽车已经研制成功,预计2030 年之前全面商业化。应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低空空域规划设计,提升空域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快飞行汽车等低空飞行器的试验验证,逐步从示范应用拓展到更大区域。
深空深地深海探索是为了获取更多资源或完成科学研究目标,在月球、火星、太阳等地球引力场以外空间,地下和海洋深处,以新技术手段开展的开发活动。目前, 中国运载火箭、载人潜水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加强火箭、可重复运载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统筹管理开发太空资源,探索外星球科学实验;开展地球深部探测,建设深地实验基础设施;加快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培育。
极地开发指在南北极开展的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探索、科学实验、开辟新通道等活动。中国处于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硬件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下一步可加快南北极圈科考站建设,推进极地通信、极地动态监测等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在平等互利、包容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极地探测、开发与保护。
未来产业创新属性强、潜力巨大,但同时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通过加强研发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培养高水平人才、完善产业生态网络、开拓应用场景以及优化新业态治理等多种方式,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共同推动未来产业持续发展。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和传感等。2030 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 亿元。
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一种新型计算方式,主要用于超大规模复杂运算, 速度比传统超级计算机快上亿倍。目前量子计算产业仍在探索技术路径,有望在2040 年进入拓展期,2060 年进入成熟期。应加强可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技术研发,支持建设量子科技大装置,加快推动其在金融、医药等领域的应用。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特性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兴通信方式,其优势在于无法被窃听和计算破解。该产业在中国已有小规模应用,预计2026 年市场规模达到1100 亿元,2030 年实现较大规模商用。应加快突破量子隐形传送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工程化能力;支持建设垂直领域中试基地,加快量子通信成果试验;推动在政务、金融、能源等高安全等级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量子测量和传感是利用量子特性进行探测、测量、感知和传感的技术,其精准度、灵敏度和稳定性远高于传统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对时间“光学原子钟”的测量精度达到千亿亿分之一。当前已初步实现商业应用,应加快推动量子测量和传感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进一步提升上游关键器件供应能力,推动量子测量和传感在石油勘探、生命科学、先进材料、航天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