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社区数字化设施与场景应用

0

陶海青 何李宜

摘 要:未来社区数字化架构搭建是实现社区管理智能化、民生服务现代化的基层治理平台的基础。未来社区的场景集合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力量,为未来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本文将结合未来社区场景应用从技术角度逐层分析未来社区数字化架构,通过对数字化平台各层能力的阐述,为政府、建设单位等进行科学决策和社区资源有效整合提供指引。场景以空间与数字化为支撑,有效地在社区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落地、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生活服务高效供给,推动社区经济活动发展,形成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场景根据社区实际需求,应体现适配性,并随着技术、资源、需求的变化迭代升级。

关键词:未来社区;数字化设施;场景应用

2019 年5G 技术规模化应用以来,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率先掌握全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的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革命与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现实生活越来越呈现扁平化的网状社会结构,居民不再归依自己所居住的社区,而是在社区现实空间基础上,依赖于纵横交错的网络,形成网络中的虚拟社会互动,产生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形成网络上提供的各类服务,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社会结构的特点。

社区是人民群众的港湾家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丰富、生动的领域之一。时代呼唤中国未来社区建设,但这不应是发达国家概念和样式的“复制”,也不应是智慧社区的“翻版”, 而应是在整体数字化技术基础上,更具包容性、更高水平的中国式社区发展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未来社区数字化设施与架构

(一)数字化设施与架构定义

以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随着万物互联,全球范围的网络连接终端数量大幅增加,生成的数据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未来社区建设将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以网络、智能设施、存储设备等硬件为基础, 以数据为驱动,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综合利用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筑未来社区技术底座,支撑社区智慧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社区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建立未来社区可以实现对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加强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智慧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社区目标系统架构具有五大特征:①感知接入层凸显开放合作,提供全流程硬件支撑服务;② IaaS 层强调全速率网络接入,面向全球开放智能管道能力;③ PaaS 层持续开放,加速产品变现;④能力层强化算法能力,保障数据隐私安全;⑤ SaaS 层汇聚各类应用,打造智能生态共同体。

未来社区数字化架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接入层、IaaS 层、PaaS 层、能力层、SaaS 层等部分,与未来社区设施、网络、数据、系统、平台、业务组件相连接(如图1 所示)。

感知接入层:包括终端感知设备如智慧消防设施、智能安防监控设施、社区养老设施、环境监测设施、社区公共区域设施、智能家居设施等,通过基础芯片、定位模块、传感器、摄像头、设备工作状态监测模块等物联网感知技术传送数据。

IaaS 层:支持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包括短距离传输Wi-Fi、蓝牙、ZigBee 以及长距离传输 NB-IoT、2G/3G/4G/5G 蜂窝网等, 为社区内联网设施设备、系统提供信息传输通道,打造社区场景低功耗、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环境。

PaaS 层:包括网络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等,通过物联网汇聚智能终端能力、服务应用开发运行和提供轻量级应用。连接管理平台通过广泛融合新兴技术,积极打造数据统一接入、物网协同、主动智能、自我进化、统一计费的物联能力。设备管理平台为物联网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通信能力,向下可以连接海量设备,支撑设备数据采集上云;向上可以提供云端 API,SaaS 应用可以通过调用云端 API(或者Web 门户)将指令下发至设备端, 实现远程控制、设备配置、设备故障诊断、设备应用和固件升级等高级设备应用。

能力层:包括数据仓库、数据隐私安全计算等。数据仓库是数据处理核心,承接平台所有数据引入、清洗加工、建表建库、数据交换、归集、清洗、转换、上报、应用等重要任务,为平台内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服务。隐私安全计算让数据流通过程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成为可能。在隐私安全计算框架下的数据流通中,不分享原始数据,只分享数据的价值,所有权不会因为数据共享而发生转移和流失。

SaaS 层:包括未来社区人员、车辆、房屋、环境、能源等进行社会治理、社区服务、商企治理和商企服务的管理平台。面向社区政务管理部门、业主委员会、物业等用户提供社区基础信息管理、人车物管理、社区设施管理、物业服务等管理功能。平台通过整合社区周边商业和服务资源,建立信用机制,面向居民、商户企业等提供治理、服务、邻里、教育、交通、创业、健康、建筑、养老、医疗、环保等方面的信息推送和服务,保障各类服务信息的可信性,畅通居民与其他社区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 优化社区服务模式。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BIM、GIS、CIM 等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架构和平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智能化、现代化的模式,已在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成功开展,实现未来社区各个领域的数据与模型高度融合,也为未来社区数字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作为社区真实数据基础来源,各城市依托智能感知终端,通过 IaaS 层和 PaaS 层的能力(如上海“物联感知管理系统、设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板块提供基础能力支撑),支持多终端多协议传感器信息的动态接入,进行实时态势感知监测,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社区信息有机综合体。深圳打造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智能中枢,以 CIM 为核心,融合 BIM 等技术,已建成经济运行、政务服务、生态环境等 14 个可视化分析专题,接入全市 99 套系统,初步建立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模型。在上海市“一网统管”平台治理创新应用中,聚焦中台建设, 实现“观管防”同步。从未来社区数字化架构中的 SaaS 层及能力层来看,各城市采用不同的技术方式,“CIM 数据管理平台、CIM 统一服务门户、CIM 可视化分析一张图、BIM 模型”等板块,以数据融合为主线,搭建全域全时全空间、动态立体的智慧社区数字底座,实现可视化城市空间管理,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管理和协作(如图2 所示)。

(二)感知接入层

未来社区智能感知终端是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区基础数据进行智能感知与采集的硬件设施与传感设备,包括智能安防、智能消防监测、公用设施智能监测、公共环境智能监测及智能家居等设施,是保障社区进行智慧化迭代升级、数据全面感知与采集的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把社区数字化设备、物品与物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实现对社区硬件或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涵盖安全防范、能源管理、社区服务、智能家居等诸多方面,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解决社区民生、安防等各方面需求。例如,以社区人车高效管理为目的的人脸识别门禁和车辆道闸、以社区安全保障为目的的各类智能摄像头、以社区环境监测为目的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以让居家生活方便舒适为目的的各种智能家居设备等。智能感知终端的建设为未来社区智慧应用场景提供硬件支撑,居民对社区智慧应用的需求推动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而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又进一步丰富了智慧社区应用场景。

数字化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类别:1. 智慧消防设施;2. 智能安防监控设施;3. 社区养老设施; 4. 环境监测设施;5. 其他社区公共区域设施。

(三)IaaS 层

通信网络设施用于建立社区信息传输网络,为社区内所有联网设施、设备、应用、系统提供高速、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保障社区智慧安防、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数字生活领域应用的正常运行。社区建设中涉及的通信网络设施主要包括光纤通信网、4G/5G 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低功耗广域网等。未来社区建设对通信网络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低功耗、低时延、高可靠的网络环境,为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智慧化应用需求提供网络保障,是未来社区建设中须率先完成的任务。

1. IaaS 层定义

实现数字化设施感知接入层采集数据和控制指令的上行下达,即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IaaS 层作为纽带连接着数字化设施感知接入层和 PaaS 层,它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等组成, 负责将感知接入层即数字化设施获取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 PaaS 层,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

物联网 IaaS 层包含接入网和传输网,分别实现接入功能和传输功能。传输网由公网与专网组成,典型传输网络包括电信网(固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电力通信网、专用网(数字集群)。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无线接入、以太网接入、卫星接入等各类接入方式, 实现感知接入层接入物联网。

IaaS 层还包括计算存储设施等存储资源。计算存储设施主要为未来社区系统提供计算存储资源,具有海量数据高效存储能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常见的计算存储设施有本地存储设施、云计算资源、边缘计算节点等。计算存储设施的建设应与社区的规模及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对于规模较小或应用需求较弱的社区, 通常由市、区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数据计算与存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边缘计算的快速发展,社区计算存储设施的配备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可以为社区提供更加快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各类智慧应用场景。

2. 社区融合 5G 网络优势

未来 5G 网络正朝着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5G 通信技术的标志性能力指标为交换带宽(Gbps),5G 相比于4G 通信技术,其峰值速率增长数十倍,从 4G 的 100Mbps 提高到几十Gbps,可支持的设备连接数每平方公里增长到 100 万,可以更好地满足物联网海量接入的场景。同时,端到端的延时将从 4G 的十几毫秒减少到 5G 的几毫秒。

3. 5G 网络基础能力

随着社区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对于 IaaS 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5G 通信为数字化社区提供了四大基础能力,即网络定制化、云边协同化、终端智能化和运营集约化。

(四)PaaS 层

1. PaaS 定义

PaaS 层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网络连接管理平台和设备管理平台。

网络连接管理平台是承接网络连接的物联网核心数字能力基座,平台能够提供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物联网连接管理服务,助力社区实现对物联网连接的价值运营和业务创新。

未来社区设备管理平台为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管理能力,是一个可以快速连接各类社区感知设备和上层应用的物联网使能平台。向下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化设施,汇集传感数据;向上面向 SaaS 层服务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

未来社区设备管理平台提供了如设备管理、规则引擎、物网管理等功能,平台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并发性、高开放性、低时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可维护性强、易用性强等优势。设备接入物联网平台后,可上报设备数据至 IoT 接入平台。物联网平台在实现设备数据的采集、流转、存储、分析和实时监控的同时,提供安全认证和权限策略服务, 保障设备和云端数据的安全。

2. 网络连接管理平台

物联网接入平台,可支持监控、分析、配置和修改物联网和机器对机器 (M2M) 的部署; 可以帮助托管连接服务部署和扩展其 IoT 的企业减少营运工作量,是 IoT 装置、网络和 IoT 数据的可靠交付之间的关键链接;可以自定义控制部署方式,对设备进行分组并整合或单独管理所有的设备;可以查看每个设备的相关信息、状态、数据发送时间、通过网络等,以及支持自定义警报,以交互方式或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任何异常或不受欢迎的活动。

网络连接管理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安全可控,灵活计费,自主运营, 生命周期管理,规则引擎配置。

3. 设备管理平台

(1)设备接入。未来社区设备管理平台支持社区多类型终端、多样化网络、多样化协议接入,支持设备访问授权,支持设备端 SDK 开发套件,支持网络连接管理等设备接入功能。提供蜂窝(2G/3G/4G/5G/Cat.1)、NB-IoT、Wi- Fi 等不同网络设备接入方案,解决企业异构网络设备接入管理痛点。支持 MQTT、CoAP/ LwM2M、HTTP/S 等多种协议的设备接入,既满足长连接的实时性需求,也满足短连接的低功耗需求。

(2)设备管理。支持设备生命周期管理, 配置文件生效管理,支持产品、设备分组管理,具有批量处理能力,支持设备数据查阅、文件管理、设备影子功能、数据缓存,支持百万级连接、同时在线、消息秒级响应的并发处理, 支持大并发或超载业务情况下的保护机制,支持设备拓扑关系的查询新建、编辑、删除等功能。

(3)物模型管理。物模型描述的是该产品是什么、能做什么、能对外提供哪些服务。支持未来社区多行业终端设备数据接入标准化, 支持设备模型的增删改查、下载、导入,支持自行开发发布设备模型。

(4)规则引擎。规则引擎是未来社区设备管理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模块,主要对感知接入层搜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变型(物解析)、转发、操作等,实现数据逻辑和上层业务的解耦。平台会分为数据转发和场景联动两个子功能:数据转发实现将感知接入层的数据进行筛选并转发至其他设备或者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等云服务的功能;场景联动包括基于数据分析的告警(短信、邮件或第三方应用)以及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联动。

(5)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数据仓库,将用户多种数据源接入平台,提供海量数据的存储备份、数据管理、资产管理和数据洞察等能力。针对物联网数据特点,帮助企业用户更容易地挖掘物联网数据中的价值。

(6)物联安全。提供设备接入鉴权、数据加密、数据传输安全通道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端、管、云、边、用”五位一体端到端的安全。

(五)能力层

数据仓库,是为平台及系统下所有级别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所有类型数据支持的战略集合。它是单个数据存储,出于分析性报告和决策支持目的而创建,为未来社区对应角色提供指导、分析、决策、管理等支撑。为了确保未来社区服务平台的质量,满足系统运行维护所需的有关数据,未来社区服务平台数据库须采集全部有关数据。数据是未来社区数字化治理的核心,数据在处理、使用整体生命周期中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应用开发、使用等多个环节,如果没有端到端的数据安全防护,各环节都可能造成数据的泄露。隐私安全计算平台的设计首先要保证数据生态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从平台的信任假设出发,建立安全威胁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平台的网络安全、存储安全、计算安全。

1.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基于未来社区服务平台中数据归集、标签管理、风险预警、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对数据的需求,建立相应数据库。

数据库包括基础库、归集库、清洗库、主题库、指标库、标签库、模型库、特定产品库(包括食品、婴幼儿配方奶粉、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特定产品信息表)、场地场所库(包含场地场所信息表)、信用库、企业标签库(包含企业信用信息、风险信息、注册信息、关联关系、基础信息等企业全景画像标签表)、治理事项库、知识库、风险预警生产库等。

2. 数据隐私安全计算

隐私安全计算平台所构建的数据生态内有不同类型的参与方。包括数据提供方,例如政府机构提供公共数据、企业提供第三方检验数据等;数据服务方,在平台内将获得数据提供方授权使用的数据利用平台内部署的第三方软件或者自己开发的程序进行加工处理,满足不同的需求;数据需求方,利用平台构建的数据产品,满足业务的需求;平台运营方,负责维护数据生态和管理工作。

数字社区平台的数据安全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对数据存储、应用开发、平台使用中涉及数据安全的环节, 做到数据使用全程可控、数据授权使用、授权使用可追溯,通过技术手段和相关制度的实施完全拒绝批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同时做到数据方便展示和应用。既保护数据安全,又保障数据价值的挖掘,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数字社区平台的应用开发和运营。具体要求如下:

①通过技术实现在应用开发和平台使用过程中,商企、个人和房屋等隐私安全数据始终不离开政务云平台,一切的应用开发都在政务云平台的授权监督下进行。

②要求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与防范,在数据导入、转换、生产、使用、共享和销毁的全过程建立跟踪审计机制,保证数据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丢失和滥用。

③建立完善灵活的数据权限和授权机制, 对适合内部公开的数据, 相关人员可在平台内进行灵活共享,不同级别的隐私敏感数据只有经授权的相关人员才可以获得相关数据的使用权或者查看权。

④支持完善灵活的基于数据的角色设定机制,管理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灵活设置相关角色,并允许其对相应数据申请授权。

⑤建立完善的数据授权、使用追溯机制, 对数据使用、授权情况进行记录且记录本身不允许被篡改,以方便后续追溯。

⑥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数据灵活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同时支持后续基于数据的社区应用开发。

⑦通过技术实现在不泄露个人隐私数据的前提下,允许第三方进行模型、算法开发,挖掘数据价值服务社区居民。

⑧支持数据血缘关系记录,方便后续数据在进行应用开发后,对相关数据服务方的价值分配。

⑨在数据接入能力上,支持后续接入第三方系统数据,例如由运营商建设的门禁、人脸、车辆等物联网数据。

3. 未来社区数字化系统建设的难点分析

在 5G 通信和物联网发展的双重驱动下, 物联感知终端数量和设备所产生的数据量持续增加,数据与设备信息安全把控能力相对滞后, 被攻击控制的设备数量成倍增加。物联网设备所具有的极大价值使其被攻击后对未来社区全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如公共设施运转停滞、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停运、远程操控失效、出入受限甚至人员伤亡。感知层设备数据信息在远程传输的途中易被窃取,IaaS 层易受攻击, PaaS 层及SaaS 层储存并处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易出现安全漏洞。就当前数据处理和有效应用与保护来看,持续提升并突破软硬件能力、算法分析能力和网络技术支撑等能力, 打通各领域业务流程体系之间的数据, 才能更好地提升数据安全管理和应用水平。

4. 未来社区数字化发展中的数据资产分析

未来社区的数字化发展以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数据为基础,从庞杂的各类数据中提炼有效信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员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数据为指导在各个环节更加智能化地服务民生需求。未来社区以数据为基础,通过社区数据库,建立政府、地产、物业、居民、企业等多种角色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数据资产的巨大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社区的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社区周边企业法人信息数据将汇总为整合性的数据库,社区管理的准确性、实时性、条理性和可统计性将大大提高;利用未来社区人员的健康数据,尤其是老人的健康数据,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将实现可监管、可追溯、可查询、可分析, 同时也将成为城市人口健康大数据的重要来源;社区公共设施服务数据包括电力能源应用、社区低碳环保成本测算、物业运营、消费缴费等数据的收集分析,为社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市场价值利润最大化提供依据。在未来社区数字化发展场景下,数据资产的使用既要满足基础服务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和稳定,同时也要针对未来社区的特性配备相应的智能数据分析功能,聚焦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

(六)SaaS 层

未来社区 SaaS 层:面向居民、物业、居委会、政府、企业,在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场景打造未来社区治理智慧应用以及“社区大脑”(社区运营指挥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等展示使用窗口,构 建基于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小区管理体系。社区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是智慧城市的基本 单元,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体验感和获得感。

1.SaaS 层社区建设内容

社区运营指挥中心集运行感知、信息资源统筹协调、决策指挥于一体,能够实现一体化的社区日常运行管理与应急响应的综合处理、分析、研判并协调调度功能,全方位智慧化地管理运营社区,成为社区“智慧的大脑”和“智慧应用的策源地”。

2.SaaS 层平台功能

SaaS 层平台功能,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告警管理、空间管理、数据大屏、通知报修管理、党建管理、社区养老、社区安防、消防管理等多个模块功能。

二、未来社区场景基本内容

(一)场景分类

1. 功能角度分类

以居民群众生活需求为重点,从功能角度出发,未来社区可以建设多种多样的场景,如养老、教育、健康、生态、道路交通、文化、旅游、服务等。未来社区具体的功能场景应考虑社区的实际人群结构、形态功能、产业基础、特定空间特征、社会生活等实际情况,根据对社区的重要性进行场景选择性设计建设。各个功能场景包括线上和线下场景两部分,将空间和数字化结合。

以下描述部分为以功能为切口的场景,可供参考。

养老场景:重点解决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问题。围绕“线上技术 + 线下共治”的理念,利用水表、电表智能预警监测,利用智能呼叫、云技术、GPS 定位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数字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对老年人探访关爱,提供智能管家服务,根据老年人户籍信息和身份信息自动匹配养老服务政策,对享受的政策和服务进行实时管理。依托智慧终端完善紧急救援系统,确保老年人社区居家安全。

教育场景:服务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构建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各阶段终身学习的未来教育体系。建立共享图书馆、书屋,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对接周边社区学习场馆资源。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并打造普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 的教育合作模式,加强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

医疗场景:通过“城市大脑”智慧医疗核心平台,融合各医疗卫生健康机构信息系统, 实现惠民、惠医、惠政目标,构建互联网 + 医疗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群众就医提供便捷服务。整合社区医务室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站、妇女儿童之家等职能,全面提升社区医疗能力。

健康场景:注重未来社区居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主要是养生锻炼和健康膳食。搭建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并针对个人推送个性化的健康指南。倡导健康风尚,打造定制化养生膳食,通过健康师对居民群众进行辅导。尤其是针对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建设老年食堂覆盖全社区,方便满足老年人饮食需求。

托育场景:配备相应的幼小托育服务,对社区内的适龄孩子进行集中管理和托管,增加孩子的社交时间,提高孩子的社交情感与技能, 同时解放年轻父母的双手,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专心投入到工作中。为解决托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未来社区可以通过搭建实时监控平台对托管服务进行随时随地的监督反馈;同时还可以提供托管服务定制功能等,为孩子提供相应条件的个性化服务。

生态场景:主要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体验。建立分类分级资源循环系统,如可追溯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分质循环智慧水务等。提供数字化 + 综合能源资源服务,包括引入综合能源资源服务商、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多元协同的能源供应、降本增效智慧节能。

道路及建筑场景:住宅区的道路设计有社区特色,建筑强调楼宇功能的融合性,如写字楼与酒店的融合、会客区与文化展区的融合、公共交通及购物中心的垂直整合等。打造 CIM 数字化建设平台应用,建造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建筑装修一体化,注重空间平台屋顶绿化。

创业场景:围绕国家双创战略打造高能级双创生态,打造多层次的双创平台,搭建全社区城市实践基地,形成以智慧产业创新为引领和特色的社区标识,着力营造具有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社区创业场地,引进科技企业和孵化器为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除常规服务外,未来在人才引进、人才保障、人才政策等方面也提供省心便捷的服务。

交通服务场景:以人为本,智慧出行在身边。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需求,住宅小区和办公场所设在公共交通 10 分钟步行范围内。人车分流,汽车服务全覆盖,如汽车整备、洗车等常规服务。针对物流配送、外卖等设立智能快递柜、物流服务平台等智能物流设施。

文化场景:加快推进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等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 推广社区的文化艺术传承。注重居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宣传,居民们互相帮助, 互相影响,将爱心接力,美德相传。

旅游场景: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 着手打造社区公园展示区、高品质生活体验区等。以文化或资源为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网红场景,紧扣客群、创造沉浸场景体验,升级创新、持续优化场景服务。

知识技能共享场景:搭建知识共享平台, 居民群众可通过平台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引领社区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注重技能培训,设立技能培训空间,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范畴扩展到编程、人工智能、插花、舞蹈、音乐、健身、户外等。

体育场景:加强社区体育建设,打造适应不同人群、具有社区自然特色的体育设施网络系统和具有正确健身观念及意识功能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体育文化的需求,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新格局。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可根据需求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如各类球场、跑道等。

社区服务场景: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社区内居民对接专业服务机构,居民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获得相关资讯和相应技术服务。社区物业统一进行可持续运营,形成平台 + 智慧 + 管家服务。做好家政维修等服务,从被动式的即坏即修服务升级为主动的预防式维护,统一收费服务标准。

2. 服务供给权责角度分类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十四五” 时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据此,未来社区的场景可以从服务供给权责角度分为三类,即基本场景、非基本场景和生活场景。

基本场景,保障社区居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通常由政府保障运营;非基本场景,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更高层次需求,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但市场无法完全保障运营, 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市场合力运营;生活场景,社区居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延伸,可以由市场供给运营,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化场景健康发展。

以养老场景为例。

(1)基本场景

基本养老场景:建设社区公办养老机构, 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托底保障能力,逐步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老年人, 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集中托养服务,有养老护理员、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

(2)非基本场景

普惠性非基本养老场景:引导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进社区、进家庭,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建设政府扶得起、社区办得起、居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互助养老设施。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

(3)生活场景

满足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养老场景:可以将养老服务与社区文化、旅游、体育、家政、健康等需求融合发展;培育养老服务社区志愿者组织,增强服务能力;在有养老产业基础和能力的社区可培育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产品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促进养老企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聚。

3. 场景的选择

未来社区选择建设的场景要强调适配性, 体现阶段特征。每个未来社区的场景建设不是固化的,要根据社区的特征,去识别、设计特色化的场景,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经济活动相结合。

以杭州市缤纷社区为例,主要场景包括邻里场景、未来教育场景、未来创业场景、未来健康场景、未来交通场景、未来治理场景、未来服务场景等。缤纷社区不是以单一场景来组织的,而是联动协同,形成多跨场景。整个社区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家庭场景,全生命周期的场景,各个子场景通过数字化和文化进行串联。社区打造的场景空间载体,如会客厅、书房、未来实验室等,每个空间载体都是多跨场景的, 充分共享。政府提供空间以及场景设施,至于空间里面的不同场景服务或者活动可以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选择。

(二)场景载体

未来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客厅、驿站及互助公社等载体建设提供给居民各种多跨场景的服务。

1. 社区客厅

社区客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真正硬需求。社区客厅还是一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效能、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有益尝试。

社区客厅是市区两级党建共建成果展示窗口和社区“党建 + 未来社区”服务功能窗口。社区客厅可以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区(如文体活动中心、社区食堂、24 小时学堂、健身中心、社区书房等)、5G 生活体验区、现代金融体验区、企业服务区、党建体验区等。

2. 驿站、互助公社

在相对面积较小、以住宅为主的社区,驿站、互助公社是更适合的公共服务场景展示模式,是社区交流的载体,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反映问题、提意见建议等。

互助公社有三大模块:①服务模块(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义诊、义剪、电脑家电维修、探访慰问老人和特殊家庭、社区环境维护、交通指引等);②扶贫模块(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热心居民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参与扶贫活动等);③捐助模块(号召社会爱心企业、社区组织以及爱心人士等群体,通过定向、不定向方式捐助爱心物资、善款,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或个人)。

互助公社可以建设便民共享区(提供工具箱、共享充电、共享雨伞、医疗包、轮椅等)、爱心共享区(社会企业或爱心人士筹集爱心物品)、志愿共享区(社区“专家”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上门理发等服务)、信息公开区(捐赠信息、物品存放兑换制度、社区动态咨询等信息栏板块)等。

三、场景数字化运营及多跨场景协同

(一)场景数字化运营(如图3 所示)

1. 组织形式

政府投资、第三方总体运营、专业机构提供针对性某类业务, 政府对第三方进行协议约定和考核。

2. 整体思路

通过数字化工具和数据智能化手段,实现数据价值共享,建立“输出”与“引入”并存,供给和需求信息匹配,促进业务无缝对接、高效合作的桥梁化、智能化营销思路(如图4 所示)。

3. 两条脉络

(1)社会治理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管理重心将转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社区担负起了社会治理、社会稳定、资源整合和社会服务的职责。社区强有力的治理能力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社区高水平的服务能力为人们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强保障。

(2)经济循环

经济循环指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 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循环,从而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经济数字体系, 通过各部门监管数据共享与应用,打破数据孤岛;以信用为抓手,对企业基本信息、经营信息、关系网络、正负面信息、涉诉信息、授信信息、预警信息、荣誉信息、处罚信息等进行全局把控,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保障社区经济健康运行。

4. 运营内容

(1)物联网安全运营

在未来社区场景运行过程中,针对数字基础设施、物理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运行环境等要素进行维护、维修、评估、更新、管理,比如系统运行监测、数据中心运维、终端设施维护、服务质量保障、用户服务支持等。物联网安全运营以承载未来社区信息化数据中心安全为核心,以网络安全政策、组织、资源、机制为支撑保障,以网络安全技术、服务产品、系统、平台为支撑的闭环系统,注重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物联安全运行状态的监测与维护。此外,还包括主动防御技术与被动防护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2)应用场景运营

应用场景运营包括与政府端、企业端、租户端、消费端相关的健康场景、教育场景、综合金融服务场景、邻里场景、创业场景、交通场景、环保低碳场景等。

(3)社区服务运营

社区服务运营以“政府监督、生态参与” 为运营理念,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组织、存储多方面多维度的数据 ( 包括社区日常活动中资源与人产生的各类数据 ),统一管理、分析、调度各种资源,完成综合需求与专业供给的有效对接,包括为线上保修、快捷支付、智慧停车、共享车位等提供数字化支持和监控。

(4)产业运营

有些产业融合社区还涉及与产业相关的运营,主要包括招商服务、政策服务、优税服务、金融服务等;对商企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所属行业,从主要行业作为切口进行产业规划、帮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收入、提高区域税收,打通上下产业链,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并将模式逐步展开推广。

5. 运营机制

(1)市场化机制

根据业务特点,以未来社区民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准,选用多元化、专业化的运营主体,例如政府社区端、市场化组织端、场景与服务提供商等。政府承担监管职能,未来社区运行的大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2)业务筛选机制

由政府提出建议,根据商企和居民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与业务智能模拟,形成运营活动的闭环。根据模拟的结果,选择匹配的候选业务,通过公开业务选拔形式选择服务机构,同时通过业务优胜劣汰和迭代升级形成业务闭环。

(3)风险控制机制

在业务实施前,至少准备一套备用方案, 对其方案进行风险识别、评估,找出其中薄弱环节或风险点,及时完善规避风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能,对风险实施有效管控,妥善处理风险所致后果,以最小的成本达到风险可控。

(4)效果评价机制

运营效果是衡量规划、项目、服务机构经过实施活动所达到的预定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规划建立个人信用评价指数与商企信用评价指数,分析其目标的实现程度,对项目计划的价值作出科学判断,并对其实施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复盘梳理,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提高整体运营能力。同时, 以此对辖区的整体运行进行评估,确保社区运行具备自我纠偏、不断完善的能力,从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6. 积分运营

积分体系从传统场景运营演进到数字化线上线下场景运营。未来社区通过一系列运营手段对积分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可以有效地让所有人主动参与到社区场景的各种活动和治理中,很好地激发用户积极参与意愿, 达到未来社区共享共治共建的效果。

首先,政府部门针对未来社区形成积分的生产机制,明确积分与人人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对应关系。其次,基于用户需求, 可后台配置积分商城、普惠平台、互助公社和扶贫商城等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实物商品和虚拟卡券,并与全国许多品牌形成战略合作,产品(服务)支持线上线下多种发放模式。再次,在各类特定节假日和社区活动中,完整策划并实施活动,根据活动数据复盘分析。最后,基于各类商城和平台, 整体提供专业化的运营服务,并就运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反馈,形成未来社区整个积分运营闭环。

7. 投入与产出

未来社区创建投入资金主要包括空间改造和数字化改造费用。运营收入主要包括:商业办公出租收入、商业办公物业管理收入、停车位出租收入、数字化运营收入、广告及其他经营性收入、增值物业服务费等。运营支出主要包括:大运营成本、社区活动成本、数字化运营成本、社区住宅基础物业费等。

未来社区可持续性运营,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社区服务集中供给的运行效率,更加优化配置资源;二是在开发运营一体化中实现资源综合平衡;三是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主体的权责边界、利益处理和协作关系。

未来社区运营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即政府投入、社区力量参与、运营收入。随着经营收入逐渐增长,商业收入覆盖运营支出, 社区运营收入可超过运营投入,后续政府可实现退出,不再投入社区运营补贴资金,形成政府补贴逐步退出的运行机制。

(二)多跨场景协同与“享”系列

1. 多跨场景协同

未来社区数字社会系统建设中必然有跨部门、多业务应用场景的落地。多跨场景协同可以聚焦协助政府各领域建立跨部门、多业务协同的应用,助力政府部门推进制度政策创新。多跨场景应用是数字社会的核心场景,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高效供给,也能推动社会需求与场景有机融合,形成数字城市基本的功能单元系统。

多跨场景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数据分享实现资源共享。多跨场景的建设,主要是打造民生服务、社会治理、产业经济方面的多跨场景应用。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多元需求特征,保障人的安全,促进人的健康,聚焦社会民生和市场发展痛点、堵点等“小切口”,探索实现场景大应用、部门大协同、制度大创新、改革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在应用场景中融入人文关怀,体现数字社会的“智商 + 情商”,让全社会平等共享数字化改革红利。

2.“享”系列

“享”系列是多跨场景协同应用的典范, 打破了数字壁垒,实现公共资源和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充分让数据目的、内容、来源、治理、应用、价值各方面得到体现。多跨场景应用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需求, 必须协同工作,打通数据流畅运营的各个节点, 实现数据共享共用。

数字化打造多跨场景协同“享”系列, 首先从政务数据、生产数据、第三方数据等途径获得数据来源,将数据汇集到个人、商企等数据主题库,经过清洗治理,运用各类算法模型和数据隐私安全计算,形成多跨场景协同,并对其价值赋能,根据不同地方未来社区本地属性需求,打造“金融享”“交通享”“健康享”“文化享”等特色“享”系列(如图5 所示)。

“金融享”,依托经济循环主题库和个人数据主题库,针对贷款、存款、保险、支付、生活缴费等金融场景,提供数据价值共享、不同业务对接、不同业务机构协同等方面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形成精准的社会治理个体画像和群体画像、经济循环的企业画像等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整理,经脱敏处理和模型计算后,提取有关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数据价值推送至工行和相关机构;在多价值数据、行业分析和实际调研基础上,针对金融和财税的共性问题和诉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安排工行等相关机构和商企进行线上线下对接。

“交通享”中的“车享”,针对车辆销售、车辆保险、车辆养护、车辆停放、车位共享等场景, 梳理汽车销售厂家、汽车修理厂、家庭和个人的汽车拥有数量、车位信息、车辆使用信息等数据,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各方数据,提供数据价值共享、不同业务对接、不同业务机构协同等方面专业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契约化和信用管理,积分赋能,做到共享机制下各参与方积极和规范使用资源;通过对车辆相关的数据价值提取,分析和整理关于车辆的共性问题和诉求,形成规模效益,与车辆服务机构建立高质量、低成本的消费体验。

“文化享”,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共享,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助力实现“15 分钟身边文化圈”和“15 分钟文明实践圈”;另一方面,针对文化产业,梳理社区及周边文化消费产生的海量数据及来自公共文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文化生产机构、文创产业机构的数据,在社区文化空间资源和经济资源数字化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共享, 提升社区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文化资源云支持相关文化产业落地。

[ 本文原载《未来社区》(中国发展出版社2023 年2 月出版)一书,转载时有删改,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之江智慧场景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