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双轨转型

0

陈钰什(ISO可持续金融科技工作组)

摘 要:双轨转型强调可持续与数字化转型的有机结合,既要应对变革成本和路径依赖的挑战,也要把握转型带来的机遇,确保社会在地球边界内实现繁荣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实现双轨转型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使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可持续转型以绿色生产力为核心,注重绿色技术应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柱,通过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机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数字解决方案的规模化。数字化转型虽带来繁荣与挑战,但需兼顾数字普惠与共同富裕,防范数字鸿沟,构建安全、信任的数字环境。总体而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双轨转型能够平衡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成为现代化、可持续、资源高效利用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双轨转型;可持续;数字化

可持续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作为全球未来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两者都处于全球发展议程中的首要位置。因此,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时,必须考虑这两种趋势将如何相互作用,并警惕可能出现的潜在冲突。“双轨转型”一词描述了可持续性与数字化这两种转型趋势的并行不悖与相互促进,不仅指这两种同时发生的转型趋势,更强调了要将两个转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相互赋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着力点仍在于产业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有效融合这两个趋势,并将其联系起来整体看待,这也是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2024年6月20日,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机组——福建平潭外海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图/中新社 

一、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可持续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绿色转型不仅孕育着释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新机遇,更通过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局面。从新能源的发展来看,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全国主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完成投资超过7697亿元,占全部电源工程投资约80%;2023年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不仅是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问题、安全问题。从战略自主权的角度来说,绿色产业转型的核心之一就是加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转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培养和形成节约习惯,完善多能互补的技术体系并实现能源进口的多样化,减少对单一能源或供应国的依赖,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绿色转型的背后不仅仅面临着能源安全的问题,同样包括粮食安全的挑战。虽然全球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政策自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开始就已经在国际层面实现制度化,但离预期的温升控制目标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代表的机构发布的关于气候危机破坏性影响的科学证据表明,目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尚显不足,各国需立即采取行动加强合作,为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我国是气候和环境行动的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在气候适应方面,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生物多样性方面,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在循环经济方面,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已接近30万亿元,我国正推动棕色行业逐渐向浅绿以及深绿方向转型。然而,在立法层面,虽然我国已经构建起可持续转型的政策体系,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立法体系予以支持。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为例,早在2009年8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就已提出要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纳入立法工作议程。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可持续转型是一个历史性的契机,能够将当前不可持续的活动转变为未来更加公正的行为。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应对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挑战,还能为提升经济活动的竞争优势开辟途径,提供解决方案。在“新质生产力即绿色生产力”的主题下,我国亟需建立更为坚实的法律基础,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强化新质生产力对可持续转型的驱动力。

二、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数字化转型持续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介质,数字化转型可能进一步改变经济和社会的实践。但与绿色转型不同,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必然性事件推动,而是由其创造的巨大新机遇驱动。数字化转型引发的变化可以促进社会繁荣并应对许多社会挑战。例如,在电力系统中,数字化可以助力更复杂的能源网络的管理,从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份额。

然而,日益蓬勃发展的数字化也带来了许多风险,例如,数字鸿沟导致不平等加剧、数据储存及传输安全风险、错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等。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实践数字普惠并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正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封锁和打压的挑战。2023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美国在电脑芯片、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中国进行新投资,并要求美国企业必须就其他科技领域的在华投资情况向美政府进行通报。由于数字技术的自然溢出效应,“脱钩”可能会导致我国在数据获取、存储及算力支持等多维度遭成价值损失。当数字创新的范围不断扩大,可能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运作方式,诸如先进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移动或数字化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正在跨越数字、物理和生物领域。为了使数字化转型取得成功,我国需要建立安全、值得信赖和有弹性的数字基础设施,这需要强大的数字教育和培训系统,以便民众可以为数字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数字化转型需要政策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减少技术变革的负面影响,并避免落后于全球竞争对手。我国已提出一系列利用数字化转型优势的战略。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20条政策举措。“数据二十条”的出台,充分发挥了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从生产要素方面为新质生产力打下基础。此外,我国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构建了全面而细致的监管框架,在数字经济监管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司法管辖区。

三、相互促进的双轨转型

虽然可持续转型和数字化转型都将对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但它们在本质和驱动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可持续转型的驱动力是实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推动。相比之下,数字化转型则是一个技术驱动变革的持续过程,企业主体占据其中主要的创新地位,私营部门是主要驱动力。因此,引导和支持数字化转型,使其成为实现公平公正的可持续转型的有力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在许多领域,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可以相互促进。例如,目前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5%。建设智慧城市是减少这些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减少15%-20%的通勤时间,从而减少10%-15%的温室气体排放。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城市模拟或建模政策影响的能力,从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然而这两种转型在某些领域可能会相互冲突。以AI大模型为例,相关学者对GPT-3的环境指标进行的分析表明,训练一个具有1750亿个参数的GPT模型消耗了1287兆瓦时的电力,并导致502吨碳的碳排放。这表明数字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需要与绿色转型的目标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此类数字基础设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足迹方面。因此,应采用整体思维和综合方法应对双轨转型的挑战,避免在分别推动带来风险。虽然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是一并进行的,但将它们联系起来可以从协同效应中受益并有效管理风险。鉴于双轨转型的广泛影响,有必要研究其复杂的交互机制以及它们相互作用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双轨转型与过去的转型不同,技术将在其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成功实现双重转型所需的变革不太可能仅由技术驱动。许多创新需要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巨大改变,如快消品的文化问题,汽车从拥有到共享的模式等。因此,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双轨转型的议程,并对转型趋势进行技术预见。这个过程中,采用整体评估框架尤其重要。STEEP框架(社会、技术、环境、经济和制度)就是其中一种从多维度进行技术预见的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分析视角和决策依据。

一是从社会维度分析。在推动转型时,不仅需要通过政策来传播新质生产力、双轨转型等新概念,更需要赢得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同和支持,让民众在感受到这些转变的影响时,认识到自己是这一议程的参与者。尽管我们一方面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并希望快速推动碳中和议程,但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发展观念的限制,导致转型的难度增加。因此,增进社会接受度是实现有效双轨转型的前提,这需要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保持决策过程的开放性。此外,技术接受度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通常面临业务人员是否愿意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挑战。这取决于新增技术是否可以改善业务环境并且不需要业务人员额外付出过多努力。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转型,同样也是经济和制度转型,会影响到一线部门的一些工作习惯和文化等。

二是从技术维度分析。双轨转型的核心在于世界经济发展将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低碳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共同演化成为新质生产力产生的主要模式。展望2050年,基于DNA的数字数据存储将提供更有效的数据存储方式,数字化效率提升的同时与DNA较低的冷却要求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存储信息所需的能耗。其信息密度比当今可用的存储选项高出1000万倍,这就是技术驱动的双轨转型。量子计算和新颖的计算方法有望提供远超当前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这一飞跃将优化许多当前实践。例如通过计算和模拟分子行为,找到制造下一代电池或更有效的工艺来生产农业部门所需的氮基肥料。当前,全球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在全球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煤炭储量最多的前五个国家占全球煤炭储藏量的75%;石油储量前五个国家占62%;天然气储量前五个国家占64%。相比之下,全球风能和光能资源分布相对更均匀,若能够更好地掌握抓取风能和光能资源的能力,开发出大规模应用风电、光伏电的领先技术体系,就可以获得支撑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这是一个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的过程。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支撑多元价值体系的工具。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始进入衡量、管理、货币化的阶段,碳市场在这方面目前已初见端倪。当经济形态要从线性发展过渡到循环经济体系时,同样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以光伏发电为例,光伏发电需要多晶薄膜材料,制造这种材料所需的关键稀缺元素如铟、碲等,其现有资源量可以满足现有用量,但2050年光伏装机总量的目标是比2020年增加19倍,因此这些稀缺元素的累计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其未来价值将会进一步提升,但现有工业体系多把这些元素视为有毒有害物来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着这些元素的价值不断增加,以AI为代表的技术可以从固体废物中对特定元素进行有效提取,对材料的循环利用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应当意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可能造成整体资源消耗的增加。例如,大模型需要大规模算力的部署,更多的参数需要更多的芯片和半导体支持,而维持算力又需要能源和水资源的支持,导致大量碳排放和电子垃圾的产生。在双轨转型的技术采用中,我们需要考量技术成本、用户行为以及更广泛的影响。否则,在区域减碳层面,一个地区的减排量可能会因另一地区排放量的增加而被抵消。

三是从环境维度分析。双轨转型的本质是重新思考生存和发展问题。近年来,人类面临生态被破坏、气候变化危机,高温干旱、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在可预见的未来,自然带给人类的挑战也会愈发明显。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迅速且包容地过渡到环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系统。双轨转型需要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使人类能够在地球边界内生活。这意味着人类需要拥抱多元价值,考虑这些挑战带来的外部性,并把这些成本全面纳入到社会和经济系统,包括政策执行、金融投资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四是从经济因素分析。与双轨转型相关的变革成本可能是其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许多领域,行业转型存在巨大的沉没成本。例如,企业可能不愿意放弃既定程序,即行业惯用的投资基础设施或方法,这会导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为了摆脱这种路径依赖,经济所需变革的金融服务应与双轨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潜力联系起来。金融是双轨转型的重要支撑。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许多转型所需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已达到“技术准备就绪”阶段,但还需要资金支持和配套机制。虽然越来越多的投资已转向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但仍有大量资本流入传统经济。这部分投资遵循市场价格激励,而未考虑社会和环境的长期成本。可持续金融有潜力推动绿色转型,随着我国三大交易所发布ESG信披指引,450余家上市公司信息将被强制披露。此外,《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发布,也为可持续经济活动提供了新的定义和标准。技术创新可以创造新的经济机遇。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绿色和数字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回报不断增加,行业发展可以通过供应链、基础设施和互补技术扩大绿色数字解决方案的规模,并带来新的商机。同时,我国应同步考量双轨转型对就业和技能需求的影响。在欧盟,预计到2030年,绿色转型将净增约88万个就业岗位,经济部门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许多新技术和方法需要具有新技能的劳动力。但同时一些行业可能会失去就业机会,例如高碳行业和低价值供应链。因此,再培训是将劳动力带入新的或不断变化的行业的重要方式。

五是从制度因素分析。监管、信任和行为等背景因素将影响数字技术的未来。当前,数字平台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监督,为确保数据安全,政策、立法和法规也在不断落实到位。国际间若想确立共同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标准来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建立一个被社会信任并反映其基本价值观的数字环境,数据安全治理对于防止网络犯罪和网络攻击也变得愈发重要,因此评估数字技术的未来路径还需要考虑上述社会维度。数字技术必须进行调整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数字技术对绿色转型的潜在贡献取决于技术的背景和成熟度。绿色技术更像是“硬件”,数字技术更像是“软件”,只有建立起绿色技术的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大作用。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虽然基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增长率,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它却给人类和地球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这三重地球危机,需要积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在双轨转型的背景下追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鉴于数字化转型在速度和规模上的变革能力,需要利用其来实现更大的可持续性。实现双轨转型需要远见、勇气和协调一致的行动。这要求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在商业和慈善之间探索更多可能性,重新思考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以及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知识协作,通过积极主动地利用数字转型的力量,为人类塑造一个更智能、更公正、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钰什.双轨转型:辨析可持续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06):58-61.

[2]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24年1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会议[EB/OL].(2024-02-07) [2024-07-10].https://www.nea.gov.cn/2024-02/07/c_1310763838.htm

[3]常纪文, 田丹宇. 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探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2): 16-19.

[4]Patterson D, Gonzalez J, Le Q,et al.Carbon Emissions and Large Neural Network Training[J]. 2021.DOI:10.48550/arXiv.2104.10350. 

[5]贺克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EB/OL].(2021-06-09)[2024-07-10].https://www.env.tsinghua.edu.cn/info/1251/6697.htm

[6]Stockholm Resilience (2023). Planetary Boundaries. [EB/OL](2023-12-31)[2024-07-10]https://www.stockholmresilience.org/research/planetary-boundaries.html

(作者系ISO可持续金融科技工作组专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委会委员)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or Twin Transition

Chen Yushi

Abstract: The twin transition underscores the integrated combination of sustainable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s,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transformation costs and path dependency while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ransitions to ensure societal prosperity within planetary boundaries. Achieving the twin transition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volves lever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break away from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ls and production pathways, aligning with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at embody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essentially green productive forces, with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center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technologies, aiming for a win-win scenario between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reates economic opportuniti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e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rives the scaling of green digital solutions. Although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rings prosperity and challenges, it requires balancing digital inclusivi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guarding against the digital divide, and building a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igital environment. Overall, driving the twin transition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bout balancing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ltimately shaping a modern, circular, resource-efficient, and competitive economy.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win Transition; Sustainability; Digitalization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