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0

翟威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升生产力理论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盘、新兴产业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从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双循环”发展、人才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做好保障。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论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开创性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部署。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进一步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二、深刻理解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假定经济结构、政策和发展方式均不发生变化,沿着当前的发展路径,我国未来1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实现GDP总量翻一番所需的4.73%。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门槛”大约是2万美元。我国2023年人均收入约为1.2万美元,我国人均GDP 要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可以推测未来10年我国GDP平均增速需要在5.2%左右,高于当前的GDP增速。因此,必须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的必然要求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严峻的外部环境,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要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国际经验显示,经济体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提升TFP会较为容易。但在后工业化时期,由于服务业更多主导经济增长,TFP提升的难度将会加大,即所谓的“鲍莫尔病”。其原因在于,制造业技术进步整体较快,而服务业技术进步整体较慢,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就业技术门槛持续提升,劳动力持续被制造业淘汰后被迫转入中低端服务业。

新型工业化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要求。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生产力理论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从经济增长理论看,新质生产力体现为对经典生产函数的全面改进,即Y=A×F(K,L,X)。详见表1和表2。

表1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对比

表2 新质生产力对应新型生产函数

三、正确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

(一)传统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深刻认识到,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制造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不等于产能过剩,也不等于低端产业,更不等于夕阳产业。因此,改造升级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比重近80%的传统制造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大量的需求,同时需要高技术含量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其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二)新兴产业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和应用的基础上,涵盖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部分行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

从行业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13%。随着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占比将持续快速增长。从区域看,我国已建有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7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正在启动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这些区域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的高质量载体,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

未来产业作为在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的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具有强大的带动效应、产业赋能能力以及广阔应用前景,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从国内看,我国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风头正劲,已经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从国际看,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渗透融合使未来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要地。

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好后天的产业”。要以场景和需求为牵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新型工业化等新领域、新赛道建设,有力有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抢占全球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体系

(一)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的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产业链主导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作为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最具竞争力的经营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要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资金直达快兑,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二)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依托国内大循环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和水平。要着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畅通流动,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向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领域。二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优势,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多措并举稳外资、稳外贸,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汇聚。

(三)坚持以人才创新发展为牵引

一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努力为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务实的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和支持力度。二是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这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大力培养能够做出原始性发现和颠覆性创新成果的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也要大力培养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N].新华社评论员.新华每日电讯,2024.

[2]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进高质量发展[N].王晓晖,黄强.人民日报,2024.

[3] 数字经济打破了“鲍莫尔成本病”吗?[J].魏作磊,王思燕. 产经评论.2023,14(06).

[4] 壮大科技实力 引领产业创新[N].田杰棠.经济日报,2024.

[5] 做好创新大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N].本报评论员.科技日报,2024.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