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供应链的战略思考与发展路径研究

0

 魏际刚 王 超(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气候变化持续加剧、资源约束日益紧迫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已然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驱动力。对我国而言,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旨在从国家战略高度,系统分析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深入探讨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将环境因素深度融入供应链全过程的系统性管理模式与资源配置方式,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使用及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然而,绿色供应链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商业范式,通过从根本上重构产业生态、全方位推动技术创新、深层次引领消费变革、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与协同共进。

在我国,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绿色供应链的推进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当前,全球绿色供应链发展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以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全面重塑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为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同时,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推进,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和贸易规则。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供应链建设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重点关注如何将绿色供应链建设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协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以期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一、绿色供应链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绿色供应链的战略价值远超传统的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其正在成为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在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气候变化不断加剧、资源约束日益紧迫的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战略层面:绿色供应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首先,绿色供应链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关键路径。据埃森哲(咨询行业跨国企业)估算,供应链相关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60%。通过系统性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源头上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实质性和持续性贡献。

其次,绿色供应链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工具。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持续加速,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通过积极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我国企业有效应对新兴国际贸易规则,提前布局,巩固并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例如,通过建立精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系统,我国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地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环境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

再次,绿色供应链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全方位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通过构建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绿色供应体系,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还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产业发展层面:绿色供应链是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支撑

绿色供应链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随着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全球价值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那些能够有效管控环境风险、提供创新性绿色解决方案的企业和国家,将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对我国而言,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是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关键途径。通过打造绿色供应链,我国企业可以从单纯的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产业链跨越式升级。例如,在纺织服装行业,一些领先企业通过构建从有机棉种植到服装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大幅增强了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

(三)企业竞争力层面:绿色供应链是塑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绿色供应链管理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运营效率,还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和持续的战略优势。

首先,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识别和主动管控环境风险。随着环境法规日趋严格,环境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全面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和管控上下游环节的环境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其次,绿色供应链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催化剂。为满足绿色供应链不断升级的要求,企业需要持续开发新的绿色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电子行业,为了满足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的严格要求,一些领先企业开发了模块化设计技术,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可回收性,还增强了产品的可升级性,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

最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形象。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产品和服务正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国外绿色供应链发展经验

国际绿色供应链实践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国外先进经验,可以更好地把握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未来趋势。

(一)政策法规体系的系统构建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欧盟出台了《报废汽车指令》(ELV)《关于限制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法规》(REACH)等法律法规,形成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框架。这些政策不仅规范了企业行为,还推动了供应链的绿色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过程普遍采取了渐进式、协商式的方法。例如,RoHS指令在正式实施前经历了长达4年的过渡期,期间通过广泛征询业界意见,多次修订完善,最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这种做法既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又给予企业充分的准备时间,为我国推进绿色供应链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行业标准的国际化推进

国际领先企业和行业组织通过制定和推广绿色供应链标准,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实践。例如,电子行业公民联盟(EICC)制定的《电子行业行为准则》,已成为全球电子行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参考标准。该《准则》不仅涵盖了环境保护要求,还包括劳工权益、职业健康安全等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绿色供应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这一标准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ESG信息披露框架,推动了供应链透明度的提升。GRI发布了第一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目前已经发展为全球广泛应用的《GRI标准》。这些国际化标准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对标学习,还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了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重要依据。

(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

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国外绿色供应链发展的一大亮点。许多领先企业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供应链的可视化、智能化和透明化管理。例如,沃尔玛通过其区块链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将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追溯时间由7天缩短到2.2秒,大幅提升了食品安全管理效率。

IBM的Sterling供应链套件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该套件利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供应链管理平台。通过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该平台可以优化库存管理,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和智能化。通过IBM的 Sterling供应链套件,企业能够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能力,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和供应链各方的数据共享,最终实现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

(四)跨界合作模式的创新

国外绿色供应链实践中,跨界合作和开放创新的模式尤为突出。例如,可持续服装联盟(SAC)汇集了服装、鞋类和纺织品行业的1000多个组织,共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联盟开发的Higg指数已成为评估服装产品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由Ellen MacArthur基金会发起的循环经济100(CE100)网络。该网络汇集了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领先企业、创新者,共同探索并推进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这种跨界合作,参与者能够分享实践经验,共同应对复杂的系统性挑战,加速绿色供应链的创新和发展。

(五)消费者教育和参与

发达国家在推动绿色消费方面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瑞典通过长期的环境教育,培养了公众强烈的环保意识。瑞典学校通过强调科学知识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此外,瑞典政府推出了“环保产品认证标签”系统,帮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环保产品。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促进了对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这些措施表明,政府和教育机构在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和推动绿色消费方面的协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不断的教育和政策支持,瑞典成功地将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全球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典范。

总的来说,国外绿色供应链发展经验表明,成功的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技术和管理的问题,更是系统性的社会变革过程。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供应链发展道路。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协调国内需求与国际标准,以推动我国绿色供应链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三、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绿色供应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政策体系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实践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主要成效

1.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供应链建设,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其发展。这些政策不仅为绿色供应链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体现了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和系统性思维。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供应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进入新阶段。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了绿色物流发展路径,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在推动绿色物流中的作用。2023年,工信部推出的“企业绿码”制度是又一项创新性举措。该制度通过量化评价和动态管理,不仅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也为政府实施精准扶持和监管提供了依据,这体现了我国在绿色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2024年2月,由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绿色供应链在制造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该《意见》不仅关注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升级,还特别强调了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的绿色发展,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2. 新能源装备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新能源装备,尤其是新能源物流车辆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电车资源网统计,2023年新能源物流车累计销量达27.71万辆,同比增长10.41%,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市场对绿色物流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在电动车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此外,新能源装备的应用已从道路运输扩展到港口、内河航运等领域,如天津港已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成为全球首个“零碳码头”。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了物流领域的碳排放,还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 

3. 多式联运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措施,我国成功优化了货物运输结构。根据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1400万标箱,年均增长率超过15%;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水路、铁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达到80%。这一高标准不仅反映了我国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系统思考,也凸显了绿色发展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4. 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有77个城市被纳入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这一工程不仅在解决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方面取得进展,更推动了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示范城市通过优化路权政策、推广新能源车辆、发展智能配送等措施,构建“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体系。例如,深圳市通过建设“共享型智慧物流港”,实现了货运车辆的集中管理和高效配送,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同时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5. 快递包装绿色化取得显著突破

在快递包装绿色化方面,我国通过系统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邮政局“9571”工程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和可循环使用,还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此外,我国在可降解材料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邮政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广和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包装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在性能上表现优异,而且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可在180天内完全降解。这一技术的推广不仅解决了快递包装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推动了相关材料科技的创新。

6.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深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其供应链流程。企业通过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高了物流作业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此外,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披露制度逐渐成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的标杆。据统计,2023年有近1800家A股上市公司单独发布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超过35%,其中,3161家公司披露了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及效果,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0%以上。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为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潜在提升空间

当前,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这既是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的反映,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1. 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内化机制有待完善

绿色供应链的长远社会效益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是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关键。企业在短期内将绿色发展的社会收益转化为内部收益,将影响绿色投资动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前期绿色技术投入与短期经济效益之间需要加以平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措施将有助于激发企业绿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全面推广。

2. 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需加强弥合

我国在一些绿色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应用的转化过程中仍存在进步空间,需进一步加强弥合。尤其是在绿色包装材料、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产业化成本和规模效应是影响这些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此外,许多优秀的绿色技术创新在实现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风险投资支持,以加速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

3.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有待健全

我国在绿色供应链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标准体系完善、标准间的协调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例如,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从而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提升绿色供应链实践的效能和一致性。

4. 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动力有待激发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建设方面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应从被动应对环保要求,转变为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转型。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也将影响中小企业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进程。

5. 绿色供应链人才培养机制有待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兴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我国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培养专业人才的认识,特别是在绿色技术应用、碳排放管理、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推动高校相关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度融合,提高绿色供应链人才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四、正确把握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绿色供应链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准确把握这些趋势,对于制定绿色供应链发展战略、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向生态系统化演进

绿色供应链将逐步向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演进,形成互联互通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这种演进不仅体现在绿色供应链覆盖范围的扩大,更在于其内涵的深化和功能的完善。未来,跨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将更加紧密,形成产业共生局面。绿色供应链将突破地理界限,形成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协同网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率。同时,绿色供应链的覆盖范围将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延伸,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形成若干个高度集成的跨行业、跨区域绿色供应链生态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数字技术将成为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绿色供应链将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凭借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供应链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溯将成为可能,大幅提高了各环节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需求预测、库存优化、路径规划等关键环节将实现智能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企业可以构建高度精确的供应链碳排放数字模型,实现碳排放的实时监测、精准核算和动态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将使绿色发展要求无缝嵌入供应链各个决策环节,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智能协同和动态平衡。

(三)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体系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中国企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绿色供应链合作中,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的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绿色供应链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在国际绿色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将更多地应用于全球供应链,在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将为全球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中国企业将在全球供应链中承担更多环境和社会责任,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驱动力增强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这种市场驱动力将推动更多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形成良性循环。绿色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不断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进程;绿色投资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趋势,推动更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长期发展潜力。预计到2030年,绿色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市场的重要驱动力量,重塑产业格局和消费模式。

(五)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未来政府将出台更多支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可能包括财税激励、金融支持、法规约束和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供应链项目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通过立法等方式,将绿色供应链要求纳入强制性标准,构建全方位的绿色供应链法律法规体系;利用绿色采购政策,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市场向绿色化方向转型。

未来5–10年是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多方协同下,绿色供应链建设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准确把握这些发展趋势,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绿色经济转型大潮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变革。

五、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多方协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有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供应链发展道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将绿色供应链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体系

绿色供应链建设应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中国绿色供应链发展战略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构建完整的绿色供应链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政策执行力度。这一体系应包括设立绿色技术应用专项基金,对采用绿色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估体系,对表现优秀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行为指南;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支持体系,为绿色供应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实施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示范工程

重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示范工程对于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具有关键作用。能源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煤炭、化工和石油等,应率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建议在“十五五”期间,选取5–10个重点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工程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与此同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和零售业,其绿色供应链建设应注重全流程的可视化与可追溯性。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此外,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是推动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切入点,应制定电商行业绿色供应链标准,推动包装材料减量化和可循环使用,优化配送路线,减少碳排放。同时,鼓励电商平台开发绿色产品专区,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这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还能增强电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

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构建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龙头企业可以牵头成立绿色供应链联盟,联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推进绿色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实践推广。同时,应建立绿色供应商评估和激励机制,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进程。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发展方向,结合行业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转型计划,分阶段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建设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格局。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行业协会在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协会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行业特点,制定行业绿色供应链标准;组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提高行业内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为企业提供实施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具体建议和指导;促进行业内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建议成立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协会或联盟,参与协调行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同时,鼓励行业协会或联盟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和认证制度,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通过自下而上的行业自律与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

(五)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消费者是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终端推动力。应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习惯。通过设立“绿色消费月”,开展全国性的绿色消费宣传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加入绿色消费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鼓励媒体加大对绿色产品和企业的报道力度,树立绿色消费典范。 同时,建立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帮助消费者识别真正的绿色产品。此外,探索建立绿色消费积分系统,对选择绿色产品的消费者给予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这不仅能创造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也能从根本上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通过消费者教育和市场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推动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供应链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同时,鼓励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践行绿色供应链理念,输出中国的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方案。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建立全球绿色供应链联盟,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总之,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供应链发展之路,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我国有望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不仅能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将为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魏际刚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超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