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胡平
摘 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未来产业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未来产业面临部分核心技术对外依赖、高端科技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创新生态有待健全、区域布局有待统筹优化等困难,应借鉴主要经济体未来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为赢得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从顶层设计、资金支持、人才培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强化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全力谋求全球未来产业领导权。研究分析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研判当前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和挑战,充分借鉴全球主要经济体对未来产业的支持政策,结合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并提出支持我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基础研究突破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稳步增长,2020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连续保持全球第2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连续5年保持6%以上,极大推动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量子信息方面,中科院构建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使我国成为目前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生物医药方面,我国在人工淀粉合成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深海航天领域,2023年中国空间站开启常态化运营,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在轨实施了大量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未来几年,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将进一步凸显,我国低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图/李桑羽 摄
(二)应用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进一步激活未来产业新动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高端装备研制方面,截至2023年年底,科创板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已超过120家,总市值超1万亿元,涵盖航空航天、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激光加工等多个重要产业链及生产环节。人工智能领域,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人工智能产业链已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在生物制造方面,我国基于工程菌与外膜囊泡设计了新型口服肿瘤疫苗;利用电催化结合酿酒酵母发酵,实现了高效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脂肪酸。
(三)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在推动未来产业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在航空航天、量子信息、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不断增强。例如,2023年我国在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重点领域开展7项北斗卫星导航标准、14项空间科学标准研制攻关,推进了100余项北斗应用标准研制。在知识产权建设方面,聚焦前沿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体系更趋健全。例如,2023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分类体系(2023)》,瞄准新兴数字产业和前沿技术,重点选取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明确技术边界并划分技术分支,构建技术分支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参照关系,对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统计监测。
(四)未来产业加速演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韧性强的新产业崭露头角,成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元宇宙产业领域,中商研究院统计显示,我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据泰伯智库预测,2030年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将达到8500亿元。航空航天领域,《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达33.8%,未来几年,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将进一步凸显,我国低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5800亿元,核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居全球第二。赛迪顾问预测,2035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1.73万亿元,全球占比达30.6%。
二、我国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
当前,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开发平台等方面对外依赖程度仍较高,不利于我国未来产业实现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例如,当前人工智能是全球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之一,AI大模型训练效果和推理速度离不开高性能芯片的支撑,而当前我国自研芯片单卡性能与英伟达、高通等进口芯片差距较大;关键原材料方面,主要供应商包括华高、京瓷、TDK公司、爱普科斯等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国。近年来,美国对华进行技术封锁和打压等策略,并联合盟友对我国采取技术出口管制、限制高科技领域投资、阻碍人才交流等手段,随着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不断升级,我国将面临芯片短缺、核心技术受限等困境,这将进一步加大我国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突破难度。
(二)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是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我国高精尖技术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形成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优势。一是前沿科技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较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逐步扩大。二是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创新驱动不足。我国现行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现有薪酬结构依然多与职务、职称以及一些人才“帽子”挂钩,绩效工资受限于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并存在分配办法不完善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且我国在未来产业前沿科技领域的特殊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的灵活度亦显不足。
(三)产业创新生态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孕育期,具有产业规模小、技术发展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与成熟产业相比,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尚不完善。一是资本市场对未来产业的支撑不足。未来产业的创新高度依赖产融资本,而我国资本市场“短平快”现象较为普遍,未来产业因尚处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阶段,很难吸引金融资本注入,且当前我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科技金融产品较为缺乏,难以满足未来产业的资金需求。企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组成单元,全国工商联对2022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约94%的企业表示新增投资资金主要为自有基金。二是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当前我国数据的开放使用和跨境流动相关制度、监管治理体系以及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的建设等方面滞后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需求,不利于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和技术竞争。
(四)区域布局有待统筹优化
全国各地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北京、上海、山西、河南、浙江等地率先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共计27个省份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空天海洋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在省级“十四五”规划或产业专项规划中布局未来产业。但部分未来产业领域在地方布局中高度重合,例如,21个省份都将量子信息、量子科技、量子技术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0个省份布局新材料领域,16个省份强化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见表1)。然而,某些地市并不具备发展量子产业、建设大型算力中心的资源基础。地方布局未来产业 “扎堆”苗头,可能会导致过度重复建设,引发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一哄而上”、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三、全球主要经济体未来产业部署
(一)强化顶层设计和加大资金支持
为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将未来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确保未来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一是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2019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和5G等四项关键技术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欧盟将关键原材料、电池、活性药物成分、可再生能源、半导体和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确定为保障欧洲战略自主权的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英国提出,未来产业的发展要聚焦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未来交通和应对老龄化社会。日本围绕“社会5.0”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创新药、尖端材料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二是加大对未来产业的资金和金融支持。美国通过制定有关法案和预算,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和资金支持,例如,在2021-2025财年研发预算重点备忘录中,均明确将重点投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等未来产业领域;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对前沿科技研发进行拨款,涉及金额高达2800亿美元。欧盟采取多种措施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例如,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合作推出“创新融资——欧盟为创新者融资”计划,为风险更高、融资难度更大的科技企业以贷款、担保和股权形式直接提供融资。
表1 全国各地有关未来产业的部署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十四五”规划、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二)大力培育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
加强专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是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强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育。美国提出强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终身教育,通过学徒制、实习制和培训制来保障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此外,美国还鼓励各州制定战略计划,加强受教育高技能人才的资格认定和薪酬保障。欧盟则通过推动提升各级教育的科技素养、开发受政府和雇主认可的欧洲数字技能证书以及鼓励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展面向社会的科学课程,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和转型认证机会,以培育未来产业所需人才。日本鼓励大学设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前沿科学学科,提倡产学协同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未来产业人才。二是吸引和留住全球科技人才。美国通过开放的移民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到美国工作和生活,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资源。欧盟一方面通过加强区域内跨国科技人才交流来支持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才库,提供更为便利的留欧离欧条件等措施来留住全球科技人才。日本通过制定人才战略、开展科技人才国际交流项目、便利人才绿卡等措施吸引科技人才为日本未来产业服务。
(三)健全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生态
为营造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世界主要经济体分别通过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公私合作等方式改善未来产业发展条件。一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围绕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和数据共享。例如,《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报告指出,美国要优先发展与新兴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欧盟通过打破产业链各环节的堵点难点强化未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例,欧盟委员会提出强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商业化等各个环节,旨在突破阻碍未来产业发展的障碍。英国通过专项资金和战略规划,大力投资未来产业基础设施,以期升级数字、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构建高效、创新、友好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欧盟通过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和推动公私部门合作攻关技术难题来提升企业创新研发热情,例如,欧盟认为监管政策不应该成为阻碍科学技术创新、转化的障碍,面对有争议的前沿技术应在监管和创新中寻求平衡。面对未来产业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欧盟委员会在公私部门合作伙伴框架下组建产业联盟以推动联合攻关。日本通过官民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例如日本政府、企业界、金融界共同参与未来产业的政策部署和投资决议,共同形成官民一体的研发创新协作机制,实现未来产业信息共享,促进创新真正为企业服务。
四、对策建议
(一)统筹协调区域间未来产业的发展政策
坚持全国一盘棋,明确我国未来产业
的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引导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当前,一些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已出台未来产业政策或正在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应细化重点未来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领域和方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以产业生态系统思维因地制宜制定各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打出我国未来产业的“组合拳”。充分考虑未来产业培育周期较长的特性,系统性搭建未来产业科技发展框架,建立长期支持机制,指导地方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未来产业领域的投资和行动,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江苏昆山正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图/中新社
(二)完善生态系统建设,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政府支持政策和产业资金作为引导,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和培育未来产业。鼓励各地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组建差异化未来产业联盟,建立区域互联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重点未来产业示范区,为未来产业示范区提供政策、人力、资金等方面倾斜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本地未来产业,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扶持壮大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未来产业前沿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创新联合体,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科研力量攻关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难题并试验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加快前沿技术攻关和商业化。
(三)大力培育和引进未来产业高精尖人才
健全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未来产业相关的科技教育,优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实习、联合科研等方式提升学生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大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简化引进手续,提供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并投身于未来产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邀请国际知名科学家、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合作研究,提升国内科技人才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支持引进的科技人才开展与未来产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创业。
(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未来产业创新模式
推动政策、人才、资金、机制等创新资源要素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加大对投身未来产业的企业的资金支持,研究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社会资本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建设包容有序的未来产业监管环境,借鉴国外对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商业化的监管政策并结合我国基本情况,在未来产业示范区优先试验更为开放包容的监管政策。关注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的资源短缺问题,搭建中小企业和大型科技企业的合作平台,增强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加大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力度,充分结合各地未来产业发展现状,增加创新券、算力券、税收减免等政府补贴,直接惠及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未来产业国际合作
积极推进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全球领先科技国家和地区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合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共同攻克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难题。推动科技外交,建立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机制,促进科技信息交流与合作,为国内未来产业发展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构建国际未来产业科技合作平台。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国际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和创新中心,吸引国外优秀科研团队和企业入驻,形成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的国际聚集效应。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展会,打造国际未来产业科技合作展示和交流平台,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和推广。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