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0

胡 迟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看,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有助于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其被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打造现代“四新”国企,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从源头上看,新质生产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能动关系来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人类走向现代化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的特点,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摆脱了传统经济的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值得指出的是,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新质”的涵义在于其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科技驱动发展的生产力新形态,意味着传统生产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质变。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实现根本性突破所产生的成果,充分反映了科技革命新时代的特征。

从构成生产力要素看,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发生创新性变革产生的生产力。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无论是劳动力、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还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要素、结构、性质、规模、方向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程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重要推动力量,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发展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化、中国化特征,为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以传统人力和资源能源驱动的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与高速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国企改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从概念走向政策实践。从国有企业实践来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跃迁,也正在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无论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是增强核心功能,都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而言的。

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赋予了国有企业新的使命责任。通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但一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彻底破除,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大而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由此,承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的成绩,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所赋予国有企业新的使命责任,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2023年启动开航。2023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7月,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区分了国企改革的功能使命性和体制机制性任务。新质生产力理论将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方向。具体而言,功能使命性改革就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性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功能使命性改革与体制机制性改革两者都旨在突出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导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与安全支撑作用。

(一)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创新革命性突破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而催生,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方案》强调主要从以下四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健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二是推进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三是主动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四是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二)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由此,《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重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一是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专,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从整体上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二是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整合重组,加大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此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还需要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国有企业要扎根实体经济,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的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另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的功能定位,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水平。

(四)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国有企业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指能够促进人才、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发生颠覆性变革,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和体系。因此,新一轮国企体制机制改革要从调整生产关系着手,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的优质的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深入推进。围绕价值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功能,是此轮国企改革的两大重点,其目的是打造更有活力、更高效率的现代新国企。“新质生产力”论断的提出,为打造现代新国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方向,对于国有企业在巩固三年行动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所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