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晖 牟 萍 杨 历
摘 要:本文以促进成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观察国内太阳能电池片价格波动情况,分析国内和成都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先进城市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经验和办法,提出成都推动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产业发展增长新引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促进光伏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光伏产业;太阳能电池片;成都;新能源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随着光伏产业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出台的系列产业促进政策驱动,我国光伏产业已发展成为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运行情况
(一)价格波动情况
今年以来,随着硅料产能的释放,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到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PV Infolink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7月,多晶硅、182mm单晶硅片、182mm单晶电池片价格分别为67元/KG、2.8元/片、0.73元/W,同比下跌分别为77.2%、63.1%、43.4%,价格波动明显。硅料硅片价格的下跌带来光伏产业链中下游成本的降低,刺激终端光伏装机需求快速增加,带动制造规模扩大(见图1)。
(二)价格波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硅料产能释放引发硅片、太阳能电池价格走低,硅料价格的低位运行使得光伏产业链利润分配趋于合理,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光伏产业迎来三大发展机遇:一是吸引投资,推广应用。光伏发电成本降低,提升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和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光伏项目,促进光伏新增装机量的增长,推动光伏发电更加广泛的应用。二是提升光伏产业链的竞争力。硅料价格的下降将降低光伏电池制造和组件组装的成本,企业将加速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随着硅料价格的下降,上游硅料、硅片的生产将不再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而中下游环节如光伏电池制造、系统集成等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光伏产品制造端规模扩大。近年来,受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变革影响,海内外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激增,我国太阳能电池片制造端规模迅速扩大,202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片产量为318GW①,同比增长60.7%。
其次,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我国光伏产业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产业智能制造和提升现代化水平,光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2年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②。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从硅原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辅材辅料、到太阳能电池集成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各主要环节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领头企业。我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主要产区,产量占全球80%以上,根据infoLink调研数据,全球太阳能电池片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全部为中国企业,分别为通威集团(成都)、上海爱旭新能源有限公司、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盐城)、江苏中宇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潞安集团(山西长治)(见图2)。
第三,我国光伏发电产品市场持续扩大。随着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光伏发电装机量持续增长,催生了对太阳能电池片的需求。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520GW,同比增长45.3%,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28.94GW,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见图3)。
第四,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我国生产的主流P型双面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2%,N型先进产品不断扩大应用,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业化进程;光伏智能化示范应用也取得显著成效,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调度等水平不断提高,“光储融合”“光伏+多领域”应用增多,有效促进了光伏产业发展。
(二)成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成都光伏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据成都市经信局数据,2021、2022年光伏产业规模分别约为150亿元、200亿元,规模逐年增长。成都光伏产业以电池片和组件为重点,拥有晶硅和碲化镉薄膜两条技术路线,形成了以双流航空经济区、金堂淮州新城为核心承载地的产业布局,集聚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太阳能)、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建材)、通合新能源(金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合新能源)等20余家重点企业。2022年,通威太阳能电池片产销量全球第一,布局金堂、双流太阳能组件环节,同年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位;成都中建材的“成都造”碲化镉薄膜电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以通威太阳能、成都中建材等为代表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其次,成都链主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成都坚持光伏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条建圈强链,“链主”企业的带动引领和骨干企业的强链补链,初步形成了硅片、光伏电池片、逆变器、特种气体、储能电池、光伏电站系统工程等生产和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下,吸引了众多新主体在蓉发展。通合新能源与通威太阳能错位发展、补位合作;成都炭素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光伏直拉单晶用等静压石墨产品补齐光伏产业链中的关键短板;福建奋安集团光伏支架生产基地项目、侨源气体公司特种气体生产基地项目、河北海生实业集团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等相继落户成都,有力补齐了成都光伏产业链条。
再次,应用场景示范效应显现。成都在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推进分布式试点、一体化项目、“光伏+”等光伏产业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挖掘本土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推进建设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建成投运青白江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已在双流、彭州、简阳、崇州等地区工业厂房、楼宇建筑、机场等开展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打造川开电气智能光伏微电网系统等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光伏发电应用场景。
最后,成都的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加持。成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从鼓励光伏产业发展、试点示范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应用等方面出台新一轮政策引导,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先进城市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经验
2022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加上辅助材料和装备,总产值超过2.2万亿元。其中,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有5个,分别是常州、盐城、无锡、合肥、包头;产值接近千亿元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苏州、义乌、嘉兴、滁州。
(一)强健产业链,全方位发力促进产业升级
常州光伏产业链集聚了90余家规上企业,涵盖了除硅料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2023年初,常州市出台《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和《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策措施》围绕产业发展、推广应用、技术创新、生态营造四个方面,出台了10条政策。加速提质强链,大力招引培育光伏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天合光伏产业园、直溪光采小镇等产业集聚区。加速“智改数转”,推进光伏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累计创建了4个市级智能工厂、2个省级智能工厂,17个市级智能车间、9个省级智能车间。加速技术革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光伏产业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个、各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37家规上企业设有“三中心”。
(二)加大政策激励,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光伏产业链涵盖光伏产业的全部环节,上游硅类企业数量较多,中游光伏电池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下游需求较为旺盛,销售企业数量多达 70余家。2022年6月,合肥出台《合肥市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出8条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措施。在支持项目建设方面,对符合相关认定标准的光伏产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政策支持项目快速投建。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鼓励在工业园区、特色居民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对装机容量达到要求的项目,按照不同的设立标准一次性发放补贴。在推进转型升级方面,对技术改造投资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给予补贴。在激励扩容提智方面,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规定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分档给予奖励。
(三)找准定位,全速打造“世界绿色硅都”
内蒙古包头市找准自身定位,依托优质资源和丰富的绿电,紧抓“双碳”和“硅能源”战略机遇,以当年签约建设、当年投产达效的速度大力发展绿色硅光伏产业,实现硅产业起势成势。2022年,包头光伏产业产值实现3倍增长,多晶硅、单晶硅等材料的产能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成为全国首批光伏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
(四)促进企业联合,行业协同创新持续推进
苏州共有光伏规上企业127家,形成了从上游硅料技术研发到中游组件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电站开发的完整产业链。苏州市政府发挥协调作用,协调苏州9家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苏州市先进光伏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力攻关研究,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的一体化创新格局,有效提升了光伏产业专业化协作能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四、促进成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全球能源转型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光伏产业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智能光伏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可以预见,我国光伏产业将持续稳定发展。为推动成都光伏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构建成都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支持头部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光伏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提质强链。借鉴包头经验,明确产业定位,形成以通威光伏产业链等为代表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鼓励头部企业抓住硅原材料成本下降的趋势,在稳定扩大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同时,向产业链后端组件生产等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围绕头部企业太阳能电池生产,吸引光伏玻璃、浆料、背板、封装胶膜等辅材生产企业落户成都,提升本地配套率;借鉴常州经验,发挥头部企业优势,培育招引光伏应用、智能光伏终端、光伏储能设备、太阳能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链环节企业落户成都,增强成都光伏产业发展后劲。
(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以“成乐眉晶硅光伏产业经济走廊”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为支撑,学习苏州经验,增强上中下游企业适配协调发展。引导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加强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互相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乐山永祥股份硅料、通威太阳能电池片、通合组件协作发展模式,促进太阳能电池供应链稳定发展;充分抓住“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契机,支持成都光伏企业与攀枝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光伏基地建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成都造”电池的推广应用,共同构建“研制在成都、应用在市州、绿电返成都”的合作模式,推动“三州一市”与成都的产业和资源优势互补互促。
(三)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创新,加强新型高校电池研发,突破高效晶体硅电池新工艺低成本产业化技术,进一步稳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学习苏州经验,协调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力攻关研究,增强在光伏智能、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储能技术、智能光伏系统等领域的创新。鼓励企业坚持走智慧化生产道路,加强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水平。鼓励电池、组件等生产制造企业以轻量化、易拆解、易运输、易回收为目标,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进行绿色设计。
(四)拓展智能光伏应用场景
推进光伏应用,学习合肥经验,加大政策激励,出台鼓励光伏发电、储电应用的政策措施,鼓励光伏企业与农业农村、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企业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光伏应用模式。持续推广“水产+光伏”双链路发展成熟模式,助力传统鱼塘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助力水产养殖提质增效;试点开展智能光储应用,促进城市照明使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光伏+储能”的新供电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平台手段,促进城市照明节能减排,优化能源使用实时在线监测,提升综合能源管理能力;探索开展“光伏+交通”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光储充放”一体化停车场、占道停车智慧多功能杆、光伏充电桩等应用普及,形成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文学.奋力建设一流创新型企业[J].中国石油石化, 2023(12):30-31.
[2] 吴昊.行业发展迎难而上 “十四五”光伏迎来“窗口期”[N].中国改革报, 2022-07-27
[3] 刘泰山.成都加快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N].成都日报, 2022-04-16
[4] 张维佳.光伏迎来“高光时刻”[N].中国电子报, 2023-05-26
[5] 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N].常州日报,2023-05-10
[6]丁春燕.制造业企业领航能力发展模型与GEM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视角[J].企业经济, 2023,42(02):79-88.DOI: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3.02.008.
[7]王卫权,李丹,于洋.我国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之路[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07):12-14.
[8]陈莉,罗曼.成乐眉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23,30(07):124-126+131.
【作者杨晖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师,牟萍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历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师】